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圖片
在青澀歲月的那些年,你曾被 孤單浪潮襲擊嗎? 經常不知道要和朋友說什麼話、苦於無法撥開與別人的隔閡感 害羞、內向,不會表達自己的主張,缺乏自信,孤僻是最好的偽裝 雖然也常參與班上、朋友活動,但總還是覺得內心孤寂,說不上來的悶 、、、 看過「史端克 1 」嗎?我常覺得史端克活生生呈現某些「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覺得人們以貎取人,在沒有了解自己之前妄下斷語,於是築起高牆,廻避人群。 我記得曾陪伴一個少女─小雨,除了外表,整個氣息都在警告別人:「我不想被打擾!」。冷筍筍、黑壓壓的表情,被解讀為孤僻,無法和人親近、享受親密感,在青少年時期,同伴們多在享受人際樂趣對照下,加倍了孤單浪潮。浪打得令人無法招架,直到我們攜手找到「浪板」,征服了孤單。

家有過度追求完美的孩子,怎麼辦?

已經 11 點半了,四年級的玲玲仍然還坐在書桌前寫作業。短短的幾行字,在擦了又寫,寫了再擦之下,工工整整地如同雕刻般。可是,玲玲再度拿起橡皮擦,想要再次蒐尋是否有漏網之魚。此舉看在王太太眼裡,真是急死太監。劈頭就說:搞什麼東西,這麼晚了,還不趕快睡覺,拖拖拉拉的,盡做些無意義的事,你這樣到高年級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看著玲玲如此固執,在學習上(寫字)總是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錯,王太太很想改變女兒,但是女兒不但沒改,反而更變本加厲,不管做什麼事,都花好長的時間確定再確定、修正再修正,令王太太相當困擾。 王太太可怎麼辦呢?

為什麼孩子不能相親相愛?

張太太有三個小孩,有一天,大家一起在看電視,老大玲玲與老三佩佩都坐在椅子上靜靜的看電視,唯獨老二阿寶跑到電視前面,或趴或坐的,總在近距離盯著電視,張太太看到此景,忍不住就說:「阿寶!太近了,眼睛會壞掉!當姐姐的為什麼都不提醒弟弟退後一點呢?」一氣之下,就把電視關了。 可想而知,玲玲和佩佩開始攻擊阿寶、、、。 張太太對於這類生活中的事情感到非常懊惱,心裡想:「只是要小孩互相關照,為什麼不能相親相愛,而要這樣吵來吵去呢?」。 您曾有過像張太太這樣子的心情嗎? 事實上,兄弟姐妹的感情是與生俱來的,那種血濃於水的感情是不需要外界施壓,本質上就會相互關照的。但是,有一些相反於吸力的天生推力會影響兄弟姐妹的關係。比如說:當牽涉權利或權益時,人會被激起本能自我保護的需要,而進入權利鬥爭,一旦這種感情被挑起,就會像許多朝代的宮廷故事一樣,手足之間為了爭奪王位或爭寵,而產生許多互相攻擊的例子了。

六種表達,讓人際存簿大入帳

在前一篇「表達練習曲」文章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一本人際存簿,隨著各樣的表達方式,存入了與人的關係品質,當然也存入各樣的心靈價值。是正數或是負數,全由「表達」了什麼決定。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間最夯的六種表達(含初階與進階),其產生的人際存簿效益是什麼呢?請看下表。 初階最夯六法 人際存簿心靈價值 進階最夯六法 人際存簿心靈價值 1.能用適切的聲音、音調及身體距離說話 +舒服 1.能告訴對方,聽了他說話之後自己的心情 +關心 2.能因應情境 Say Hi +溫馨 2.不獨佔話題,能用對話的方式交談 +分享 3.能穩定的把別人的話聽完,聽完之後再發言 +尊重 3.能夠將別人的優點告訴對方或團體 +關心 4.能拜託朋友讓自己參與遊戲 +尊重 4.贏的時候能考慮到對方的心情來表達喜悅 +體貼 5.能在人前平和說話或發言 +溫和 5.能給朋友打氣 +支持 6.能對周邊的人傳達感謝的心情 +溫馨 6.能對周邊的人傳達感謝的心情 +溫馨 但是,如果孩子常常出現: 〞不管別人,自己一直說〞的自我中心;〞屁啦!哪是這樣!〞的攻撃式表達;或者是〞不要叫我說話吧!好恐怖!〞的退縮,那麼可能會存下一個〞自目、兇巴巴、木頭人、、、,麻煩、恐怖、不可信、危險、離遠點好〞的大負數人際存款!

表達練習曲

曾經輔導過一個男孩,上課時,不是「任我行」的隨時插入(如:不舉手就發言;大家安靜畫畫時,突然站起來拿拖把揮),就是唱反調(如:對啦!嘴巴沒有拉鏈啦!老師不要再說一次,白痴才不知道!)。而這樣的「任我行」,似乎總能抓住大家一些目光,讓全班哄嘡大笑。 可是「呼風喚雨」的態勢,下課後情景變樣了。沒有人主動找他玩,甚至在他想靠近玩得正起勁的同學時,同學彷彿早就約好地自動圍堵成圈,表示沒位置了。 男孩的「任我行」,想表達的絕不是要別人討厭及遠離,相反地卻是希望大家看到自己多麼行,進而能崇拜與喜歡自己。但是,日覆一日的刺激、反應循環,男孩困在「我能影響全班氣氛」、「我可以搞得老師沒輒」、「我是英雄為什麼你們不理我」疑惑裡。

溫馨關係從早開始

最近看到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針對歐美 39 國,約 20 萬 11 歲到 15 歲青少年的健康與福祉做調查,結果顯示荷蘭青少年最快樂,而且快樂程度超過美國。 為什麼呢? 調查發現,荷蘭的青少年喜歡上學,結交很多朋友,且較少捲入打架滋事和霸凌,少菸少酒,絕少比率吸食大麻,或與伴侶發生不安全的性關係,與 父母關係良好 , 自我感覺身心靈健康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不同於其他歐洲國家,荷蘭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分析荷蘭青少年身心靈健康快樂的原因,荷蘭媒體訪問這項調查的研究員佛雷柏格( Wilma Vollebergh )說,荷蘭青少年普遍 與父母、家庭與朋友關係良好 ,且荷蘭的繁榮富裕與重視社會公平正義,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樂的原因。 看到這份調查的關鍵字─ 吃早餐、家庭(親子)關係良好、生活快樂 、、,不由得讓我想到 一日之計的早晨,我們與孩子的一天是怎麼開始的呢?

淡定來自一顆被了解的心

  最近除了「淡定」,吵得熱的話題還有酒揍的馬小姐、酒駕葉少爺、潑糞曾少爺、賭場陳寶貝、、,他們的父母,應該是無法度淡定起來。哭、跪、道歉、做志工、、、,急著找各種出路,希望「孩子」在羽翼保護下,終能回善。 如果把脫序行為比喻成癌細胞,細胞變異絕對非一蹴可成,它必定有其成長的脈絡。脫序行為與父母 ( 價值、溝通習慣、表愛方式、教養態度、、 ) 、與家庭 ( 氣氛、經濟、動力、、 ) 與學校 ( 教育觀、方法、同伴關係、、、 ) 與社會 ( 價值、正義、公平狀態、、、 ) ,交織成一團,相信每個部分都貢献了些變異。但是,行為主角卻是給了變異最大支持的關鍵者。 為什麼,這些成年或接近成年的青少年,心是那麼的容易讓黑暗攻擊、黑暗慾望,不在乎他人死活的冷感進駐? 這讓我想到小金。

願天下母親都能湧出屬於自己的般若大智慧!

 母親的般若(一) 金鋼般若波羅密提到 般若 是 身心投入求證的大智慧, 我覺得當媽媽也是需要般若的大智慧呢! 以下是近日讀經與生活連結及自省的淺見,與大家分享。 實相般若 ~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與真實。 有時候當媽媽「太投入」直覺就用表面意識的內容,或用現有自己有的經驗與感覺當著媽媽,但是往往一不注意就落入我執中,看不到孩子的真實相!

過度要求,讓親子關係變了樣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走過公園,耳際傳來一聲又一聲:快點,再用力一點,來,來、、、。我好奇的往聲源處望,一對父子正玩著球,大約四、五歲的兒子努力把球丟給父親,但是,每一次就快成功的到達時,父親身子又往後退了一步。球就在一次又一次似乎快成功時,又失敗了。接下來的畫面是一個不斷說著來、來、來,聲音急切地近似煩的父親,和臉色沈重、眼珠子含著淚水的兒子,有氣無力的丟弄著球。 或許這個鏡頭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心想─水往低處流,人要往高處爬,好還要更好,能力低就要多多訓練是天經地義事。所以,孩子初學爬的時候,拿著鈴鐺吸引著孩子,當孩子快到了,鈴鐺又往後退。孩子學往上跳高時,手快碰 到了標的物,標的物又往上移了。寫字時,好不容易寫完了,卻要被擦掉,因為有些字超出格子。

正念讓挫折昇華成韌性

聽到「挫折」這兩個字嗎?你怎麼想?你認為什麼是挫折呢? 當你很挫折時,會有什麼心情呢? 會想克服它嗎? 曾經怎麼做,突破了這個挫折呢? 記得有一年的夏令營孩子,為了和別組競賽足壘,每天下午花三小時練球,終於到了比賽這一天可以好好展現努力的成果,沒想到信心滿滿的小隊被攻打的七零八落,最後以三比十收場。 回到小組,漫罵聲此起彼落:為什麼投手一直投直球讓別人踢、裁判不公平、新的球場爛、一堆女生都不會接球只靠三、四個男生守備那夠、不會踢就不要踢高球一下就被接殺、跑那麼慢、都不合作、、、。整個教室火藥味濃厚,更充斥著四分五裂的危機。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在青澀歲月的那些年,你曾被孤單浪潮襲擊嗎? 經常不知道要和朋友說什麼話、苦於無法撥開與別人的隔閡感 害羞、內向,不會表達自己的主張,缺乏自信,孤僻是最好的偽裝 雖然也常參與班上、朋友活動,但總還是覺得內心孤寂,說不上來的悶 、、、 看過「史端克 1 」嗎?我常覺得史端克活生生呈現某些「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覺得人們以貎取人,在沒有了解自己之前妄下斷語,於是築起高牆,廻避人群。

哪個才是好頻道?

圖片

擁抱黑暗的光亮

人生像走長城,得慢慢耐心的走,也得一關又一關的闖。 但,總相信多走一些又可看到更多風景。 「我傷害到不想傷害的人」是跳軌建中生留下的一句話。 也許有無法原諒自己的理由、也許有面對極大事與願違的壓力、也許有無法控制憂鬱的病魔、也許就是那一時衝動,有太多也許的理由,讓一位高材生 ,在 要展現生命色彩的年歲 ,卻 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徹底消失。 這樣的結局,是令人詫異、悲傷與惋惜的。惋惜一個孩子,能讓自己這麼優秀進入高手如雲的學習環境,卻又絕烈毀滅自己。 類似這種兩極現象,仔細想想,也常常存在點滴生活中。

幸福存摺~讓孩子成為高情緒復原力的人

什麼是是情緒復原力? 什麼是情緒復原力呢?那就是不管一個人在面對多困難的情況(如: 生長於貧窮家庭或單親家庭的兒童、考試失利、情人要求分手、經商失敗…等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特別的能力─ 情緒復原力 , 讓人在面對困難的情況時,可以從底處回復,仍可以有適當的表現,有能力應付,不會總是掉入情緒的深淵,陷入長期的恐懼或憂思,傷害自己或別人 。 然而,情緒復原力強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處理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有良好 EQ 能力的人,其 情緒復原力(韌性) 也就高。 良好的 EQ 能力包括: 1. 能夠 認知 自己或他人此時此刻感受的能力: 例如:當您工作一整天,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得一團亂,就想把孩子叫來臭罵一頓時,您當時的感覺是什麼?當孩子推積木堆不出他想要的形狀,就看什麼都不順眼時,孩子的心情是?你了解嗎?能夠去了解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所出現的情緒狀態及情緒內容,是 EQ 的一項能力。 2. 能 接受 情緒的能力: 人們在生活當中,由於人際之間的接觸,或者是自己和事物之間的關係,自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有些是正向的(如快樂、興奮、舒服、輕鬆、、、),有些是負向的(如生氣、嫉妒、憤怒、悲傷、害怕、挫折、、、)。不管是那一種,都能夠接受它。因為接受了,才能進而看到每一個情緒的積極的意義(如:我可以害怕,害怕是告訴我要保護自己),這是 EQ 的第二項能力。 3. 能有 管理 情緒的能力: 能夠去了解情緒,接受情緒,進而面對情緒,才能夠去管理情緒。所謂管理情緒包含二方面, 一個是對自我的部份,能夠用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況,如:我很高興時,我就歡呼〞 YA 〞一聲,而不是大叫、打人或兜人。另外,對自己的部份就是能自我激勵,當沒有人看見自己表現時,也能告訴自己,我很棒,我很不錯。失敗時能自我安慰,如考試考不好,告訴自己雖然這次失敗了,還有下次,我相信我可以考好,加油! 另一個是在人我關係方面,能夠在發生衝突時,找到協調及雙贏的方法的能力,如:家庭成員各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興趣,不會只遵從某些人的意見,而是彼此能夠互相協調,不絕對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採用輪流或抽籤的方式。 當一個人擁有以上三種能力,不管是學生、老師、老闆、員工、父母或者在扮演人生的各種不同角色時, 他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對於正面情緒出現時,能欣然享受;負面的情緒...

你溺愛孩子嗎?

兒子脾氣非常不好,不順意就大叫大哭,之前我說不可以,他還會乖乖接受;最近抱也不要,哄也不行,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老公到 43 歲才生他,很寵,孩子又很會撒嬌,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只要對爸爸發出求救信號,就什麼都可以。     這是一位媽媽的煩惱,你也有嗎? 怕麻煩,溺愛之始       當孩子哭叫不停時,父母真得會抓狂,滿足他成了「暫時」解決的辦法。      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很容易就跨進了溺愛的界線: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就給他,彼此也相安無事。可是孩子卻也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靠父母,自信毒藥     記得有一位已經要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接受輔導時,她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當時的過關不是她自己過的,她永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這種「好意」幫助,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心底裡,還怪父母干預太多,把現在「無能的責任」都推給父母。

你會安慰孩子嗎?

你知道對的安慰,會產生像林書豪面對挫折與勤奮突破的勇氣嗎? 先和你分享幾段對話。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 孩子:「我今天很難過,因為數學只考 80 分,媽媽你不要罵我」 母親:「沒關係,考差就差,成績不是唯一的,只要你有努力就好了啊!」 …… 孩子:「同學每次都會罵我、取笑我」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故事書等」 以上的對話,你發現什麼端倪呢?

親近自己─調適與放鬆

親近自己─調適與放鬆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台灣進入了高齡化的社會且花蓮縣身心障礙人口比率約占 7 %,較全國人口比率 5 %明顯偏高,因此如何提升老人暨身心障礙者照顧品質成為重要的議題。而照顧者之身心健康也應受到關注,因此主辦單位花蓮縣政府特別委託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辦理一系列相關之家庭教育輔導計畫,協助照顧者正向面對個人及家庭問題。   在這次團體講座中,邀請了目前在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授課的林麗玲老師, 特從台北前往花蓮, 講授照顧者在家庭中如何與老人與身障者輕鬆互動並適時調整自我狀態 。     前往參加講座課程之成員中,不乏是全職家庭主婦或是退休人員,甚至是年老長者,在生活中均需要 24 小時面對照顧老人或身障子女之照顧責任,同時也面臨多重困擾與生活難題。     課程互動過程中,林麗玲老師運用心情樸克牌讓成員放鬆個人狀態,分享今天此時此刻之心情與近況,成員在分享過程中希望自己可以有彩虹般的人生、有陽 光般的燦爛生活等,林老師表示:『態度是可以自我決定的!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去發展出不同的人生,重要的是,尋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如同成員林小姐 分享擦指甲油對自己的意義,不見得是因為想要單純的漂亮而已,而是自己在過程中可以回憶過去某些美好的回憶片段,在當下對自己而言可以感到是喜悅與滿足 的。     林老師也特別強調:不論是面對工作或者照顧他人,都要好好『玩』,而非被玩,如此才能感受到生活氣氛中的生命力,讓事物變得快樂,也讓自己快樂,也在過程 中,讓自己和他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因為很多事情並非單一個人能夠獨力完成,須要『有你有我』共同參與,才能感受到樂趣與發掘事物的多樣化,在當下也要學習 親近自己的聲音,因為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在生活中都需要為自己留一個空間,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渴望     在講授過程中,成員也紛紛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同時也感受在場參加成員沉浸在演講中,對照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可以如何調整,也能照顧到家中老人或身障者的需要。   倘若您為照顧老大人及身心障礙者...

我是同性戀嗎?

「老師,怎麼辦?我看到男生會緊張,比較喜歡和姐妹淘混在一起,而且我居然看到在乎的同學和別人多講一些話,就會吃醋。我這樣正常嗎?我是同性戀嗎?」 小雨敬上 親愛的小雨: 「看」得出來,你對於自己的性向很緊張,也很好奇自己到底怎麼回事。 很佩服你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能花時間探詢自己怎麼了,這是件很愛自己的行為! 一般來說,我們不能憑外表或行為舉止,斷定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而且女生在發展過程中 較男生間易有親暱的行為,像是牽手或擁抱,也比較喜歡膩在一起。所以,會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性向產生混淆,形成假性同性戀。

「自律在我家」親職講座

圖片
 台灣婦幼協會成立大會及親職講座

打小孩ok嗎?

圖片
公共電視 觀點360 第84集 【打小孩OK嗎?I smack and I`m proud】  林麗玲老師、鄧惠文医生

認輔志工訓練

圖片

與孩親近~談親子溝通

圖片

長大好倒楣!

   請問林老師: 有一件事很奇怪,我看媽媽對妹妹都很大人大諒,可是對我就很多要求。比如說:過馬路時,我要和媽媽牽手,媽媽就說:我長大了可以自己走,而妹妹都可以和媽媽走在一起。還有,我想看卡通媽媽就會阻止我,叫我去寫功課。但是,妹妹要看幼幼台,媽媽就不會反對,要她作功課,甚至還會和她一起看。為什麼呢?那這樣,我寧可當三歲的妹妹,也不要當十一歲的姐姐。 萱萱敬上 想要當妹妹的萱萱你好: 哇!萱萱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多妹妹可以做的事,而自己不行做(如:牽媽媽的手)!而又為什麼許多妹妹不用做的事,自己卻要做(如:寫功課)!所以,心裡很不是滋味,對不對?

功課大戰,精疲力竭

一想到每天為了功課問題和孩子爭吵,心裡就百般沈重。 林太太的孩子都能自動自發的完成功課,而我的孩子常整個晚上都坐在書桌前發呆、或看電視、看漫畫,剛開始還可以好言相勸,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我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孩子依然故我,甚至學會用一些詭計來騙我。如:說老師今天沒出作業、聯絡簿故意少抄幾樣等等。 「為什麼別人當媽媽可以這麼輕鬆,而我如此精疲力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