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練習曲



曾經輔導過一個男孩,上課時,不是「任我行」的隨時插入(如:不舉手就發言;大家安靜畫畫時,突然站起來拿拖把揮),就是唱反調(如:對啦!嘴巴沒有拉鏈啦!老師不要再說一次,白痴才不知道!)。而這樣的「任我行」,似乎總能抓住大家一些目光,讓全班哄嘡大笑。

可是「呼風喚雨」的態勢,下課後情景變樣了。沒有人主動找他玩,甚至在他想靠近玩得正起勁的同學時,同學彷彿早就約好地自動圍堵成圈,表示沒位置了。

男孩的「任我行」,想表達的絕不是要別人討厭及遠離,相反地卻是希望大家看到自己多麼行,進而能崇拜與喜歡自己。但是,日覆一日的刺激、反應循環,男孩困在「我能影響全班氣氛」、「我可以搞得老師沒輒」、「我是英雄為什麼你們不理我」疑惑裡。

表達,是一種呈現在外的行為,每一個表達都有其意圖及目的。當一個人能很清楚自己表達的目的,才能產生企圖,想辦法找到合適的字句與方式行動。當目的清楚時,才能去分辨,什麼樣的表達會有較正向的回應,為自己創造訊息被清楚接收的機會。

男孩需要被幫助脫離「只有我、沒有你」的表達迷霧,所以我同他說:「好想參一腳一起玩喔!好奇怪為什麼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同學怎麼回事?」、「用你聰明的頭腦,我陪你一起看看發生什麼?」、、,得到男孩認可後,我們開始一起研究,尋覓自己每一個表達的原始動機,插入、唱反調時想要說什麼?要別人了解什麼?又想透過如此和別人維持什麼關係?

沒有對錯的評價,只是不斷對自己的動機及結果,玩連連看。他大笑說:「難怪別人不想和我玩。我也不想和一直臭屁的人玩。」沒錯,想秀自己沒錯、想交朋友更沒錯,但是在什麼時候秀自己,什麼時候聽聽別人、等待一下,搞清楚怎麼說,別人能耳朵安心地打開,聽到自己的想法。相信是男孩接下來一系列的「表達練習曲」。

每個人都有一本人際活存簿,隨著各樣的表達方式,不斷存入或提領掉自己的人際價值。而孩子除非有意識地了解:我是很棒的孩子、我想要增加我的人際存簿、我可以從自己可以的地方開始、我每天意識自己又多了或少了什麼人際存款。否則意圖不明、錯誤目的的表達呈現,就容易傷了「自己」和「關係」。

表達是需要練習的,我們一起陪孩子在生活中,多多進行與嘗試「表達練習曲」,那麼,相信孩子在需要「表演的埸合」,會吹奏出悅耳的「表達」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