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大戰,精疲力竭


一想到每天為了功課問題和孩子爭吵,心裡就百般沈重。
林太太的孩子都能自動自發的完成功課,而我的孩子常整個晚上都坐在書桌前發呆、或看電視、看漫畫,剛開始還可以好言相勸,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我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孩子依然故我,甚至學會用一些詭計來騙我。如:說老師今天沒出作業、聯絡簿故意少抄幾樣等等。
「為什麼別人當媽媽可以這麼輕鬆,而我如此精疲力竭呢?」


我想,帶著比不上別人的心情,看著鄰家的小孩,任何一位媽媽都會在心中不斷問自己,到底我做錯什麼嗎?越是如此,就可能越陷在自己主觀的思緒及心情中無法跳脫。這些想法、心情可能包括:
1.為什麼幫忙檢查有沒有錯、買各種測驗卷讓他複習、、,為孩子做這麼多,他還學不會?
2.孩子不寫完,我怎麼休息,當然要不斷提醒孩子快快寫功課。而且寫完就可以玩,這只需要一點時間就做到。我都是這樣要求自己,不可以休息,趕快做完家事,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和我一樣!
3.每天弄得晚,玩也沒玩好、功課沒完成、品質又不好,睡眠不足,隔天又起不來,真是搞不懂到底是誰的功課,為什麼孩子無法積極?如果我不督促,孩子不是更慘。
若我們常常無法跳脫上面想法與心情,可能的結果將會是親子間整天為了功課,親子關係緊張,生活乏味。
更麻煩的是,孩子也無法透過拉扯的過程,真正學習面對功課所帶來的挑戰和責任感。取而代之,只想打發那份媽媽比我還急的心,而用「在一邊納涼」、「只要應付媽媽的囉唆」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功課。假如孩子走上這一個角度,對父母來說,將是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
各位家長若您正處在這種情況下,給您的建議是:
1.先分清楚孩子與我是不同的,所以彼此的責任也是不同的             
        父母是教育孩子去面對功課、及功課帶來的挑戰(如:慾望的選擇及對於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比如:1、要先休息、玩,還是先做功課?先做功課就會得到心情先放鬆及做完的成就感,但要付出現在不可以享受,而要收心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與耐力。2、要幾分的成績,自己才會對自己滿意?要分數高,享受自信及成就,就得付出時間與精力。3、碰到不會的問題,如何面對?跳過它、不理它,可能會讓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我是不敢面對問題的人」的評價,若不想讓自己看扁或別人看輕就得勇敢面對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而非替孩子安排、做決定、定標準、替孩子學習。把教孩子功課的責任還給老師,在親子生活中,扮演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與結果其中的關係性是什麼,面對功課壓力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2.孩子的個別狀況,給與適合他的鼓勵及面對功課的方向感             
        有些孩子喜歡和父母一起玩玩,就可約孩子完成功課後,陪孩子玩。有些孩子給他成就感會讓其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對挑戰,父母就必須得聰明的用鼓勵(如:告訴孩子他那些字寫的很棒)而不用挑剔(如:你這些好醜,我擦掉,你重寫)的方式激勵孩子。另外,經常談談功課對孩子的意義,除了上述第一點所談的,經常讓孩子感受學了一些功課,對自己的生活是有益處的。如:可以看得懂故事書,不用總依賴等著別人告訴我。可以自己管理零用錢,因為有了算術及計畫的能力。
3.             調整自己的心態,先苦後樂是一個個人的價值觀並非是人生的定理             
       能安排自己做到喜歡及必需要做的事,才是一個會生活的人。讓自己的生活除了必需要做的媽媽角色,也排一些時間給自己喜歡做的事,如:看小說、彈琴等。去實施它,您會發現自己更有能量面對那些瑣碎又必得做的事。孩子也是一樣喔!
4.             蒐集並分享對孩子有意義生活或名人故事。 
        故事對人輕鬆、無威脅感,孩子可以透過你分享的資訊,自主取得想要的概念,突破功課的困境。如「林書豪」的故事,好好練球也好好求學,完成該完成的功課。
5.             體驗生活,感受自己的足與不足。
        「足」,自己付出努力的結果;「不足」,是再學習與成長的方向。讓孩子學以致用或學不足而知努力,也是刺激學習動力的好方法。

希望,這些想法與做法能給父母們一個參考,願大家都能把孩子的功課責任還給孩子,心裡「輕鬆」的當家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