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8的文章

親職不歸路

圖片
文:林麗玲 生、育、教、養是件繁複、瑣碎的事,親職也是一個不可逆的角色,承擔親職需要勇氣、耐心與智慧。 小女自從由幼稚園畢業後,原本充滿活力、可以大聲說「再見」的她,到新的安親班變成淚眼婆娑的娃兒,如同許多雙薪家庭,夫妻雙方職場工作時間長,安親又是不得不的選擇。 「你陪我去,不可以離開。」所以請了假,陪了半天。 「一定要早點來接我。」所以與先生協商其中一個人都能於六點前到場。 「我不喜歡安親班的菜,都不像幼稚園的。」除了感同身受無法吃到「幼稚園」味道的失落,也陪女兒提出需要讓安親班理解。 「老師都叫我不要哭,可是我忍不住。」所以幫助女兒同老師說,哭哭時自己只需要抱抱與加油就能繼續面對挑戰。 好不容易,女兒和老師、煮飯阿嬤的「手」與「心」握上了,心想接下來到安親班,接到的是笑臉吧! 沒想到,迎面而來的卻是沈甸甸的表情:「不知道為什麼有個小朋友對我好兇,和她打招呼就瞪人,好奇怪。」 看著眼淚又撲通掉下來的女兒,我倒吸一口氣,頓時非理性地冒出一坨煩悶感,心想:「一直期待別人如我所願的反應,一直拿過去的經驗比較,怎麼可能適應新的環境呢!」就在衝口而出前,也想到「問題是什麼?女兒需要什麼?如何做才能增加孩子自己解題的能力?」的想法,說時遲那時快也閃入腦中。 在說「我的情緒」與談「你的需要」的十字路口,當我選了後者,智慧也隨之而來。仔細聽完女兒描述的情境,記起了我們曾看過的一部日本卡通「我要第五名」,主角律子因為肢體障礙,老師要求大家多多照顧,因而引起同學笑子吃醋,在擔心不被注意下轉而欺侮律子,到最後律子在心理師幫助下,了解笑子的心理障礙後,因而接受自己的障礙,勇敢交朋友的過程。當時女兒很受律子感動,於是提醒女兒:「因為剛來哭哭,老師較多關照,朋友的心情會不會如同笑子一樣,吃妳的醋呢?」。 久違的燦爛笑容,終於綻放:「對喔!我好像律子了,也許朋友真的有她的心理障礙。」。女兒從原來〞我好可憐〞,到抬起頭看看別人的困難後,沈甸甸的表情也變得雲淡風清。 相信女兒適應小學之路又進了一歩,當然也確信「麻煩事」不會變少。 刊於2006.10.03自由時報家庭兩性版

為什麼我無法像小莉一樣

圖片
文:林麗玲 親愛的林老師: 我和小怡是同班同學,我們也經常一起上才藝,我好羨慕她彈琴彈的好,畫畫又漂亮,每次才藝班的老師都會稱讚小怡很有天份,聽在我的耳裡,真是有些不是滋味,我很努力的練習,很想也得到老師的稱讚,可是每次都是失望的,常常只有「再加油」,「還不錯」等字眼,總是聽不到「很有天份」這四個字。上帝不公平,為什麼我比小怡花的時間還長,卻不能和小怡一樣呢?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請幫我解答。 小雨敬上 哇!小雨一連用了三個為什麼的問句,想必想到這個問題,一定心中充滿疑惑與憤怒,林老師很高興你願意與我分享心中的煩惱,也希望能給小雨一些幫忙。事實上,小雨能夠持續不斷地花時間練習一件事,是需要很大的毅力與恆心的,不管才藝班的老師的反應是什麼,也不管結果是如何,至少林老師認為這點你是令人佩服的。不是嗎? 林老師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天,動物們想要解決未來動物世界可能會發生的就業問題,所以創建了一所全能動物學校。學校內開設了許多課程,包括有跑步、游泳、飛行及爬行。為了考量全能的訓練及管理的方便性,在這裡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參加每一項的課程。 兔子在跑步的項目上名列前矛,比老師都優秀,但是在游泳課上,卻是慘不忍睹,但是由於強烈的好勝心讓兔子忍不下這口氣,拼命的練習,但是沒多久,牠便因為游泳前得必須把毛藏起來的化妝工作搞得神經衰弱了。 鴨子和兔子的命運就恰恰相反,鴨子在游泳課上相當傑出,是全班的第一名,但是在飛行上,只是剛好在及格邊緣而已,而跑步的狀況就爛透了。因為跑步的成積實在差太遠,所以放學後牠必須放棄游泳,留下來練習跑步,牠不斷地練習,直到那雙有蹼的腳都磨破,也仍然只有游泳一項及格而已。但是,好笑的是,及不及格的標準只有上學的鴨子在乎,其牠的鴨子,仍然優游於水中的世界。 小松鼠是爬行課的資優生,牠也很高興自己有這個天賦,直到有天上飛行課時,老師要求牠從地面起飛取代從樹上滑落,牠做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自此心理上產生很大的挫敗感,連原本拿手的飛行課的成積也一落千丈。 一學年結束後,一隻在游泳、跑步、爬行不錯,而也有一點飛行能力的鰻魚,以平均分數最高,成為此屆代表。 小雨,看完這個故事,對自己有什麼新的想法嗎?其實,我們就像這些動物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特質,但是要每個人在每一件事上,都呈現一樣的水準,那是大大的不公平。因為兔子是兔子,牠擁有其他動物沒...

孩子,有了你,我才是媽!

圖片
文:林麗玲 天下著雨,公車〞刷〞一開門,迎面而來的是急忙上車的年輕媽媽與一位四、五歲的小女孩。 「走快點!」、「幹什麼去踩水,你看把鞋都弄溼了。」、「拿票做什麼,等一下不見怎麼辦?!你每次什麼都要,就是這樣令人討厭、煩,真想把你丟掉。」 一路上,不斷聽見媽媽陳述心中的怨念,而小女孩頭低低、不發一語,眼眶中泛著淚滴。 一個女人要當上媽媽是得經歷許多生理變化與痛程,而要養育一個孩子能頂天立地、信心滿滿的迎接人生的挑戰也是不太容易的事。在這麼多的不容易中,許多女人還是執著著自己的努力,為孩子打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這份感情是每年五月人們會稱讚的偉大情操。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心或匆忙之中,也點點滴滴的腐蝕這份對孩子而言偉大的情感。 以孩子的眼光,同樣的心痛,在街道上經常也發生著─ 大人走在前面,而孩子三步做二步的趕著想追上大人又力不從心的模樣。孩子心想著:「為什麼不等等我」、「我好糟又把媽媽弄生氣了」、「我到底可以做些什麼事呢?水好好玩、我想拿著公車票就像媽媽一樣,可是媽媽會生氣,我怎麼辦?」、「媽媽為什麼不能等等我,我真的好怕跟不上你,你不見了我怎麼辦?」 一串串的疑惑、不安、自責、和擔心,可能就這麼硬生生植入孩子心中。孩子如何看待〞它〞,及如何與這份糾結的情感相處,我想將深深影響她(他)的人生。 也許,小時候我們也常這樣被對待著,所以習以為常。 也許,小時候我們被罵,而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總覺得一定是自己的錯。 也許,當時正想著用我的方式比較方便,並無傷害小孩的心意。 也許,當時自己亂著,只想趕快做自己心中怗記的雜事,忽略小孩心中的流程。 太多也許,構築了一道情感的牆。媽媽與孩子都沒有錯。但是,因為我們被叫做〞媽媽〞,我們比孩子更有能量突破,我們比孩子更有責任突破這親子之間的圍籬。 等等孩子、看看孩子、聽聽孩子,在可以的範圍內,陪孩子完成心中的意念,不方便時,也花一些時間告訴孩子你的為難。讓孩子可以因被理解而有能量接受現狀。 這只需要花媽媽一點點時間、只需要媽媽花一點能量先愛自己,了解自己當媽媽的心情,先關照自己,進而按耐住自己的想法 (並不是消失自己的想法),媽媽,您就可享受親密的親子關係,您就可以有為人母親偉大情操的成就感。 母親的偉大,是和孩子一起建立,更是因為有孩子才能有特權享受的。 母親的有能,也是許多從「第一次」─第一次餵奶、第一次把屎把尿、第一次猜...

非你不可─父親(三)

文:林麗玲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性和重要性是不容質疑。幾年前曾經大力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飯〞,在現在看來已經不夠,而是要換一個思考角度,也就是將小孩當成一份事業來經營,善用自己天生的能力(智慧、理性、勇敢等),理解孩子的需要,去做對孩子生命發展有意義而且有幫助的事,而成為小孩的燈塔。 在我們探討用什麼思考點及方法去成就這份事業,並發揮我們的天職前,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父親的角色對學齡前的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三至五歲)正在發展對性別角色的認同,而這個性別角色的認同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著深切的影響。對小男孩來說,很希望仿同父親,會學著爸爸拿公事包上班的樣子,若父親終日忙於工作,男孩子和父親相聚的時間少,他將失去可以不斷的與你接觸,以學習成為一個男性的機會。 父親對小女孩來說,他的重要性與男孩相等,因為父親是她生命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男人,這個父親的形象,很有可能成為以後選擇丈夫的標準,如果她很少看到你,則這個形象就會相當模糊,她需要不斷地和父親接觸,來塑造未來丈夫的典型,而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能對她關心和愛,將使得她們喜歡像媽媽一樣(不用擔心你會被搶或害怕搶你的後果)而能順利的認同女性。 由上述可知,一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如何在這個時代扮演一個新好爸爸,真是不簡單,怎麼做呢?在此提供一些原則給您做參考: 一、當自己的加油站:從太太懷孕的那一刻就是當爸爸的開始,這時候你的太太會用大部份的能量來調適身心,偶而會忽略了你,這一刻也就是開始當大人,開始關照另外一個生命,及關照自己的開始。記得常常為自己加油,讓自己在有充分的能量之下,去關照新的開始。 二、抱持永遠的學習心:世界上沒有任何人生來就是好父親,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具有耐心與愛心,碰到與孩子有關的新的事物及新的課題時,能夠永遠保持一顆研究的心,去探求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含義及發展需要。 三、正視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成為好爸爸的條件不是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的長短,而是相處的品質而定,十分鐘全心和孩子在一起,傾聽他說話,陪他玩他想要玩的玩具,比一個小時跟他在一起,可是你卻在看報還要有價值。 四、成為孩子永遠的後盾:讓孩子感受到有一個爸爸會保護他不會受到外界的威脅和可以一起對抗內在的恐懼。絕對不是用否定、冷漠、嘲諷、忽視、恐嚇、處罰等拒絕的態度來面對孩子,使得孩子呈現懦弱、無自信或對權威和社會規則極度反判的模樣。 五、和...

非你不可─父親(二)

文:林麗玲 我有一位朋友,家種了一株桔子樹,因為近日天氣多變,時而颳風下雨、時而太陽剛烈,所以桔子樹的果實及葉子掉了一些,我的朋友很心疼地趕緊拿了塑膠袋把樹包住,免得被大自然傷害。 然而,他的先生卻認為此刻桔子樹需要的是從根而來的水份,才能得到根本的滋養,才有能力抵擋外在的侵害,自然的雨水正是桔子樹要的,包住它反而無助於生長。 到底桔子樹需要什麼呢? 我想視情況而定,當風大雨強時,給些輔助性的保護,其它時候桔子樹也得自然體驗,獨立生長,所以二者配合照顧桔子才可長得好吧! 這也讓我想到,就像這棵桔子樹般,我們的孩子除了保護之外,也需要增強與自然的試鍊,才能有自信,有力量的生存。 也因如此,自然也安排了二種力量在在孩子身邊。也就是生命中兩個極重要的人─父親與母親─分別扮演著保護及教育、社會化的力量。 由於天性使然,一位母親會自然的呈現母性(包容、體貼、溫柔、、、)的保護面(像前例中的我的朋友),孩子由此得到情感的滋養。但除此之外,孩子也需要父性(理性、研究、勇氣、、、)的特質的注入啊!有機會發現從根而來的能力及自己的力量(像前例中朋友的先生),孩子才能發展自己的潛質。當然,這些男(父)性及女(母)性能量都是一個人在成長中需要培養的全人能力,所以在教養的過程中這兩種能量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如同許多人一樣,成長過程中,往往比較容易得到母親的呵護與照顧,而父親則因為許多因素而缺席。這些原因包括: 一. 傳統價值觀:男主外,女主內的想法根植在心中,對男女的角色期待是媽媽在家裡負責家務,因此教養責任都由媽媽來擔負,而爸爸主要的責任在維持家計,但是在現在的社會,雙薪家庭的興起使得家庭結構起了變化,從原來的大家庭變成小家庭,在父母雙方都投入工作的情況下,父親已被要求介入育兒的行列,但在父親所要扮演的所有角色(包括:兒子、先生、父親、朋友、職業角色、、、等)尚未能統整並適當的詮釋之際,被歸類為家庭內部的〞父親〞角色是最容易被忽略與放棄的。 二. 角色認同:以前自己在當小孩時,對父親的印象就是兇兇的、有距離的、高高在上的,不斷的被要求,心情很少能夠與父親分享或得到他的認同,很自然的對父親角色的認同及學習會受過去經驗的影響,因此,當有一天自己有了小孩時,也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 三. 工作型態:由於現代的商業發展,使得父親的工作地點不再侷限在居住地點附近或是國內,所以無形中減少了許多與孩...

非你不可─父親(一)

文:林麗玲 記得聽過一個土著的儀式,儀式的大意是這樣:小男孩到了難以管束的年齡(約指青少年期),便會有幾個族中勇士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來到小男孩家。這些男人全身赤裸,只在身上用自己的鮮血黏上一些白鳥的軟毛。他們手中揮舞著牛吼器,代表著精靈的聲音,而這些男人是以神靈的身份來的。 此時,男孩首先會向他的媽媽尋求庇護,她會假裝試著要保護他。但是男人直接就帶走他,去經歷象徵一連串成年活動的洗禮,割包皮、喝人血等。就像在孩童時代喝媽媽的母奶一樣,現在要喝男人的血,才能轉變成有勇氣的男人。在這樣的儀式中,小男孩從此意識性地在行動上要蛻變成一個善戰智勇的社會男人。 想著這幕圖像,心中不免有一個念頭:小男孩有勇士們引領進入社會及生命的新領域,那麼我們的孩子的引航者在那呢?那位智慧勇士是誰呢? 父親(爸爸),對就是父親。儀式中所象徵的能量在現代的社會裡最能勝任的就是父親了。怎麼說呢?(待續) 非你不可─父親(二) 非你不可─父親(三) 我的職業是家庭主婦

我的職業是家庭主婦

努力拼命為了分數、為了讓人開心、為了達到目標、為了得到肯定、為了完美、為了習慣,生活了大半輩子。我問我自己下半場的人生我要什麼呢? 「自由、自發與自在。」在我心底湧起。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所以我從舒適區(習慣的生活方式)起身走向冒險,我想是時候為自己的「自性」打下半場人生了。於是,就在這金融風暴狂捲,無處不哀鴻遍野之際,帶著先生完完全全的支持,我辭掉了足足做了16年的工作。 同事訝異,朋友瞪大眼睛、鄰人總是不解,為什麼是這時候─ 「你要做什麼呢?」 「孩子已經小3,在學校的時間更長了啊!」 「怎麼和大家相反,該是以前當家庭主婦,現在可以好好工作了?!」 「景氣這麼不好,有工作就做,為什麼辭?我們是找不到而你卻不要!」 、、、 我的回答是:為了想簡單的生活。 簡單地每天為孩子做便當、送便當。 簡單地為先生在台北的時候,準備熱騰騰的食物。 簡單地可以自由安排做家事的時間。 簡單地想寒暑假時,可以自由自在,心中無負擔地,不用擔心工作,而能和女兒,甚至先生一起遊山玩水。 簡單地想接觸自己的自性。 簡單地想給家人、親朋、有緣接觸或任何用得上我的人,我所能給的。 這個簡單,對於習慣一直忙碌地轉啊轉的我,剛開始確實是享受。然而,當空白的時間,越來越多時,它開始變成一個心裡的挑戰。在面對別人的提問,別人的羡慕,可以一笑置之。但是離開人群,實實在在面對自己,空空白白的時候,那不安份的心慌和罪惡感,還是悄悄襲來。 我開始心慌自己的價值,所學所經歷無用武之地。 也開始憂慮自己的存在是否能更有效用。 對於自己只花沒賺,而且還可以常常睡午覺開始有著一絲罪惡感。 當這些念頭閃起,我可是得要不斷地用力想,用力感受孩子接到便當,那快樂滿足的笑臉;先生吃下安全食物的安心;家比起以前乾淨多了;可以豐富小孩兒時與媽媽相處的記憶;健康的自己才有健康的家;我可以多了時間和精力關心想關心的人、、、,才能撫平那不安份的心。 回想3個月的以前,我也常碰到如此不安份的心。只是那份心,是我工作的對象。而如今,卻是我自己。 那時,面對那份的心,我用著專家的角色,使盡全力同理、支持、輔導她們如何當個滿意又快樂的媽媽、及家庭主婦。如今,再次接觸,我多了真正由心深處理解一個家庭主婦要面對看不到實質產出,無法用量化測出價值的角色,是要有多大自在智慧和確信自己的勇氣啊! 十月了,當全職家庭主婦滿3個月,3這個數字是...

我要養小狗?!

文:林麗玲 林老師: 最近小吉養了一隻狗,放學回家時,我總是經過她家摸摸那隻小狗的頭,並且抱一抱牠,牠真的好可愛喔!看到小吉養狗後,我也好想養,我回家跟爸爸說:「我要養一隻小狗。」但是爸爸說我的年紀太小,還不適合養狗,沒有答應我的要求,但是我真的好喜歡狗狗,想要養一隻狗喔!現在的我該怎麼辦呢? 好想養小狗的慈慈  好可愛、摸起來好舒服、還可以摟在懷裡親親抱抱、感覺彼此的體溫、、、,哇鳴!如果養一隻屬於自己的小狗狗,那就可以每天滿足嘍! 如此想著要養狗狗,卻得到老爸的:「NO!」的答案,想必慈慈的心情像小狗被壓到尾巴般地~痛啊!!!心中也許嘀咕:「為什麼爸爸要禁止我,難道他不知道我多麼渴望嗎!」 正想著小狗狗的種種,然後被畫一個叉,心鐵定是不好受。 不過,來個深呼吸,讓「感性」的想要,休息一下,先召喚「理性」小子出來,看看爸爸為什麼不同意呢? 歡迎「理性」小子出場,Go! 首先,請慈慈回答以下的問題: 慈慈覺得「想要」和「需要」一不一樣? 「想要」是有了那個東西,似乎快樂、興奮等感覺會多一些,但是沒有也不會死。如:吃冰;看電視;打電動等等。 「需要」是如果沒有那個東西,會傷害自己和別人,生活會有危機。如:喝水,沒有,人會不健康,甚至渴死;洗澡,沒有,皮膚無法維持清潔,影響健康也令別人卻步;國語、數學等知識,沒學沒辦法看好看的故事書、少了和別人溝通的能力、沒辦法管理自己的錢等等。 所以,慈慈養小狗狗的想法是「想要」還是「需要」呢? 如果慈慈選「想要」─請看築夢踏實篇 如果選「需要」─請看需要大不同篇 築夢踏實篇 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開心也會有痛苦;有得到也會有失去、、、。當然,養了人見人愛的小狗狗,可以滿足想要的愉悅,但是另一面也接著有許多必要處理和負責任的問題。 比方說: 得準備時間與金錢照顧狗狗吃、喝、及必要醫護;訓練狗狗大小便、清潔大小便;幫狗狗洗澡、清潔;得規劃狗狗活動空間;要找時間每天溜狗,外加隨時清理便便;全家外出旅遊時如何安置狗狗等等各項事誼。 親愛的慈慈,哈哈!這些事情妳準備面對了嗎?並且有足夠能力了嗎? 總之,慈慈要能確信及呈現出讓爸爸、媽媽相信自己,能照顧自己的作為,也有毅力長期解決養狗狗所衍生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才能繼續和爸爸、媽媽申請及協商養狗狗這件事喔! 另外,對於爸爸用「年紀太小」拒絕慈慈的要求這檔子事,一面是爸爸冷酷無...

表達「練習曲」

文:林麗玲 有個機緣進入學校和一群二年級學生共渡了半天的學習,我發現有個男孩,不管老師在台上說什麼,只見他總能隨時插入「大聲地把彩色筆盒放在桌上」、「突然站起來拿拖把揮一揮」;或者唱反調「嘴巴沒有拉鏈啦!」、「不用再畫路線,白痴才不知道。」而這樣的呈現,也總能抓住焦點,讓全班哄嘡大笑,老師再次扣點。 可是「呼風喚雨」的態勢,下課後情景全變,沒有人主動找他玩。甚至在他身體靠近玩得正起勁的同學時,同學不約而同圍堵成圈,表示沒位置了。 我相信那位男孩,想展現的意圖絕不是要別人討厭及遠離,相反的是希望大家看到自己多麼能幹。所以,日覆一日的刺激、反應循環,打包票,男孩心定是困在「我能影響全班氣氛」、「我可以搞得老師沒輒」、「我是英雄為什麼你們不理我」疑惑裡。 表達是一種呈現在外的行為,每一個表達一定要有明確的意圖。當一個人能很清楚自己表達的目的,才能產生企圖。而,企圖是很powerful,是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對環境正向或負向的回應,為自己創造有利或是負分的機會。 小男孩需要被幫助脫離「只有我、沒有你」的表達迷霧,所以我接近他說:「好想參一腳一起玩喔!好奇怪為什麼不行呢?想不想知道怎麼回事,我陪你。」得到男孩認可後,我們開始一起研究,尋覓自己每一個表達的原始動機,插入、唱反調時想要說什麼?要別人了解什麼?又想透過如此和別人維持什麼關係? 沒有對錯的評價,只是不斷對自己的動機及結果,玩連連看。他大笑說:「難怪別人不想和我玩。我也不想和一直臭屁的人玩。」沒錯,想秀自己沒錯、想交朋友更沒錯,但是在什麼時候秀自己,什麼時候聽聽別人、等待一下,搞清楚怎麼說,別人能耳朵安心地打開,聽到自己的想法。相信是小男孩接下來一系列的「練習曲」。 每個人都有一本人際活存簿,隨著各樣的表達方式,不斷存入或提領掉自己的人際價值。而孩子除非有意識地了解:我是很棒的孩子、我想要增加我的人際存簿、我可以從自己可以的地方開始、我每天意識自己又多了或少了什麼人際存款。否則意圖不明、錯誤目的的表達呈現,就容易傷了自己和關係。 表達練習,現在不開始,就莫名累積許多障礙,使得人更難開始。讓我們誠心邀請您,一起共同陪孩子進行如何達到屬於他的有意圖、有效果的「表達練習曲」吧! 載於友緣家庭月刊168期

媽媽的共感,成就孩子的忍挫

文:林麗玲 要上班或要小熊? 就像許多母親一樣,在成長、受教育的過程,本來的感性已被理性取代。再加上多重的角色與忙碌,快速問題解決似乎是直覺的反應。但是,對於幼兒,母親理性的思維是他(她)們最討厭的東西,他(她)們要的是沒有忙碌,沒有太多頭腦的純然接受。 早上,一如往常開車上班,後座坐著幼稚園小班的女兒。一樣的路、一樣的行程。在上車5分鐘時,女兒脫下鞋,平穩的說:「我還想睡一下下。」。我也心平氣和地回應:「沒問題,到了再叫你。」。 沒想到女兒突然想起那隻睡覺時都抱著的小熊熊,吵著要回家拿。接下來的車程可真是刺激,除了外面的車水馬龍,還有車內的聲嘶力竭。 女兒:「我要回家拿熊,你轉回去。」 媽媽:「我知道你想,可是時間來不及,抱歉(事實就是這樣)。」 女兒大哭:「你回去,現在就回去。」 媽媽:「媽媽抱抱,我真得沒辦法,好傷心喔!(想透過語言抱抱,緩和女兒,但頭腦仍在乎會來不及的現實問題。) 女兒:「吼哭@##$%$%%!」 媽媽:「本來拿好了熊熊,因為出門時,妳又要帶、、、,就忘了拿熊,好懊惱喔!」(想陪女兒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才會如此) 車要上高架橋了。 女兒:「不可以上高架橋、、、,回家、、,鳴!」 媽媽:「真得來不及,就是沒辦法(我的聲音開始變得不耐煩大聲,但努力用頭腦控制著怒氣,並想轉移注意力。)。待會若很快找到車位,有時間媽媽陪你到公園玩,或者一起吃早點、、、 女兒:「不要和我講公園、早點什麼怪東西,我只要熊熊(哭)」 媽媽:「我真的沒辦法啊!!!(事實)」 就在這一刻,頭腦放棄思索辦法。心想最壞就是這樣了,那要怎樣?女兒的心到底要什麼呢? 媽媽:「好吧!待會上班如果老闆同意,我請假回家幫你拿,可以的話中午送到學校給你喔!」 女兒:「(馬上停止哭)好,那要快一點喔!謝謝媽媽。」 這樣的反應著實讓人嚇一跳。 之後,車內的氛圍突然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接下來女兒快樂上學,而媽媽也沒有請假。只是中午多做一個動作,打電話到園方向女兒抱歉,並說明無法請假。而另一頭傳來的聲音是令人再度吃驚的回應:「沒關係,我現在要去玩了,拜拜。」 身為媽媽的我─開始執著於現實、理性、只有一種可能(如:不能說做不到的事、不能亂給無法實現的諾言)。於是〞回家怎麼可能來得及〞,訴求教育孩子負責任與接受現況的意念貫穿全局。待理性論述無法安撫時,靈機一動:「小孩要的是情感接受」,才開始解構原來的執著與習...

Empower讓夢實現

文:林麗玲 決定人生的關鍵不在於所處的環境,而在於我們決定要如何去面對! 沈心菱,就這樣走了不一樣的青春歷程! 她,2004年國二,自行架設 網站、投書報紙,為雲林的家鄉種植柳丁而血本無歸的農友請命,最後變成全民運動,結束了柳丁賤賣的命運。 十五歲,考取三十一張電腦證照。在2006,十六歲,出版了『ㄧ百萬的願望』發展出「用鍵盤打造知識公益、用滑鼠彌平社會斷層」的理想家思維,目前仍在築夢踏實中。 別以為她有豐厚的生活及電腦資源,從小就得和面臨債務、會錢及不斷得支付借貸利息壓力的父母,東奔西跑擺路邊攤,一天趕集兩三個地方。無法上幼稚園就在貨車上聽錄音帶朗誦ㄅㄆㄇ,還學看招牌和報紙上的國字。上小學後無法補習就到書店自習、看參考書。為了爭取學習電腦,媽媽將配戴已久的玉飾拿到夜市低價變賣,因此買下了她的第一台電腦。坐在電腦的第一天,用雙手在鍵盤上敲著:「我要加油!不可以聊天、玩遊戲。有能力時我要去贖回媽媽的回憶。」 就是這樣「不想被環境決定」、總想著「自己要什麼?」、「自己可以做什麼?」、「一己之力可以影響什麼?」的明確意志,Empower(使有能力)自己,除了改變自己人生最初的基調,更引領台灣農業網上行銷,及用電腦做知識公益之路。 想想自己在國中時代,仍常陷在「環境」怎麼說就怎麼做的灰暗心態,打從心底真是佩服這個小女子。而相對於因為各種理由沉迷於網路遊戲、線上聊天,及總覺得「我沒辦法!」、「是你們的問題」、「你們越管,我就徧不」的Depress(使自己更衰弱、消沈)心的少年們,又怎麼想著這之間的差別呢? 不同的想法決定不同的行動,不同的行動則產生不同的結果,從每一個小結果中又帶出新的行動,把我們帶向特定的方向,最後就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圖像。 如果生活的快樂與希望,建築在「別人改變」!就進入越是想改變別人,心越是痛苦、挫折與無力的循環狀態。 但若想著:上天絕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祂給我們每個人都無窮的機會去充份發揮所長。只要我們具有明確的意志,必可掃除一切障礙,那麼有power的人生便可以實現。 你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沈心菱! 家長看過來 : 面對孩子經常出現「我沒辦法!」、「是你們的問題」、「你們越管,我就徧不」的Depress處世態度時,如何轉化孩子進入使事情可能、使自己有能的Empower狀態呢? 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