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共感,成就孩子的忍挫

文:林麗玲

要上班或要小熊?

就像許多母親一樣,在成長、受教育的過程,本來的感性已被理性取代。再加上多重的角色與忙碌,快速問題解決似乎是直覺的反應。但是,對於幼兒,母親理性的思維是他(她)們最討厭的東西,他(她)們要的是沒有忙碌,沒有太多頭腦的純然接受。

早上,一如往常開車上班,後座坐著幼稚園小班的女兒。一樣的路、一樣的行程。在上車5分鐘時,女兒脫下鞋,平穩的說:「我還想睡一下下。」。我也心平氣和地回應:「沒問題,到了再叫你。」。

沒想到女兒突然想起那隻睡覺時都抱著的小熊熊,吵著要回家拿。接下來的車程可真是刺激,除了外面的車水馬龍,還有車內的聲嘶力竭。

女兒:「我要回家拿熊,你轉回去。」

媽媽:「我知道你想,可是時間來不及,抱歉(事實就是這樣)。」

女兒大哭:「你回去,現在就回去。」

媽媽:「媽媽抱抱,我真得沒辦法,好傷心喔!(想透過語言抱抱,緩和女兒,但頭腦仍在乎會來不及的現實問題。)

女兒:「吼哭@##$%$%%!」

媽媽:「本來拿好了熊熊,因為出門時,妳又要帶、、、,就忘了拿熊,好懊惱喔!」(想陪女兒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才會如此)
車要上高架橋了。

女兒:「不可以上高架橋、、、,回家、、,鳴!」

媽媽:「真得來不及,就是沒辦法(我的聲音開始變得不耐煩大聲,但努力用頭腦控制著怒氣,並想轉移注意力。)。待會若很快找到車位,有時間媽媽陪你到公園玩,或者一起吃早點、、、

女兒:「不要和我講公園、早點什麼怪東西,我只要熊熊(哭)」

媽媽:「我真的沒辦法啊!!!(事實)」

就在這一刻,頭腦放棄思索辦法。心想最壞就是這樣了,那要怎樣?女兒的心到底要什麼呢?

媽媽:「好吧!待會上班如果老闆同意,我請假回家幫你拿,可以的話中午送到學校給你喔!」

女兒:「(馬上停止哭)好,那要快一點喔!謝謝媽媽。」

這樣的反應著實讓人嚇一跳。

之後,車內的氛圍突然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接下來女兒快樂上學,而媽媽也沒有請假。只是中午多做一個動作,打電話到園方向女兒抱歉,並說明無法請假。而另一頭傳來的聲音是令人再度吃驚的回應:「沒關係,我現在要去玩了,拜拜。」

身為媽媽的我─開始執著於現實、理性、只有一種可能(如:不能說做不到的事、不能亂給無法實現的諾言)。於是〞回家怎麼可能來得及〞,訴求教育孩子負責任與接受現況的意念貫穿全局。待理性論述無法安撫時,靈機一動:「小孩要的是情感接受」,才開始解構原來的執著與習慣。

事實上,女兒也透過媽媽的接受(承認她的要,為她的要努力)、與包含,才開始有能量建構自己可以安定下來的意義(媽媽聽到我的、同意我的需要,雖沒有熊熊,但我有媽媽不離棄,就夠了。)。

在媽媽情感的接受下,孩子也學習接受和忍耐有些事情是無法如我所願。女兒再度教我─情緒教育,光靠理性是絕對做不來的。

載於友緣家庭月刊137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