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2的文章

幸福存摺~讓孩子成為高情緒復原力的人

什麼是是情緒復原力? 什麼是情緒復原力呢?那就是不管一個人在面對多困難的情況(如: 生長於貧窮家庭或單親家庭的兒童、考試失利、情人要求分手、經商失敗…等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特別的能力─ 情緒復原力 , 讓人在面對困難的情況時,可以從底處回復,仍可以有適當的表現,有能力應付,不會總是掉入情緒的深淵,陷入長期的恐懼或憂思,傷害自己或別人 。 然而,情緒復原力強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處理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有良好 EQ 能力的人,其 情緒復原力(韌性) 也就高。 良好的 EQ 能力包括: 1. 能夠 認知 自己或他人此時此刻感受的能力: 例如:當您工作一整天,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得一團亂,就想把孩子叫來臭罵一頓時,您當時的感覺是什麼?當孩子推積木堆不出他想要的形狀,就看什麼都不順眼時,孩子的心情是?你了解嗎?能夠去了解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所出現的情緒狀態及情緒內容,是 EQ 的一項能力。 2. 能 接受 情緒的能力: 人們在生活當中,由於人際之間的接觸,或者是自己和事物之間的關係,自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有些是正向的(如快樂、興奮、舒服、輕鬆、、、),有些是負向的(如生氣、嫉妒、憤怒、悲傷、害怕、挫折、、、)。不管是那一種,都能夠接受它。因為接受了,才能進而看到每一個情緒的積極的意義(如:我可以害怕,害怕是告訴我要保護自己),這是 EQ 的第二項能力。 3. 能有 管理 情緒的能力: 能夠去了解情緒,接受情緒,進而面對情緒,才能夠去管理情緒。所謂管理情緒包含二方面, 一個是對自我的部份,能夠用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況,如:我很高興時,我就歡呼〞 YA 〞一聲,而不是大叫、打人或兜人。另外,對自己的部份就是能自我激勵,當沒有人看見自己表現時,也能告訴自己,我很棒,我很不錯。失敗時能自我安慰,如考試考不好,告訴自己雖然這次失敗了,還有下次,我相信我可以考好,加油! 另一個是在人我關係方面,能夠在發生衝突時,找到協調及雙贏的方法的能力,如:家庭成員各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興趣,不會只遵從某些人的意見,而是彼此能夠互相協調,不絕對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採用輪流或抽籤的方式。 當一個人擁有以上三種能力,不管是學生、老師、老闆、員工、父母或者在扮演人生的各種不同角色時, 他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對於正面情緒出現時,能欣然享受;負面的情緒...

你溺愛孩子嗎?

兒子脾氣非常不好,不順意就大叫大哭,之前我說不可以,他還會乖乖接受;最近抱也不要,哄也不行,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老公到 43 歲才生他,很寵,孩子又很會撒嬌,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只要對爸爸發出求救信號,就什麼都可以。     這是一位媽媽的煩惱,你也有嗎? 怕麻煩,溺愛之始       當孩子哭叫不停時,父母真得會抓狂,滿足他成了「暫時」解決的辦法。      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很容易就跨進了溺愛的界線: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就給他,彼此也相安無事。可是孩子卻也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靠父母,自信毒藥     記得有一位已經要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接受輔導時,她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當時的過關不是她自己過的,她永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這種「好意」幫助,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心底裡,還怪父母干預太多,把現在「無能的責任」都推給父母。

你會安慰孩子嗎?

你知道對的安慰,會產生像林書豪面對挫折與勤奮突破的勇氣嗎? 先和你分享幾段對話。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 孩子:「我今天很難過,因為數學只考 80 分,媽媽你不要罵我」 母親:「沒關係,考差就差,成績不是唯一的,只要你有努力就好了啊!」 …… 孩子:「同學每次都會罵我、取笑我」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故事書等」 以上的對話,你發現什麼端倪呢?

親近自己─調適與放鬆

親近自己─調適與放鬆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台灣進入了高齡化的社會且花蓮縣身心障礙人口比率約占 7 %,較全國人口比率 5 %明顯偏高,因此如何提升老人暨身心障礙者照顧品質成為重要的議題。而照顧者之身心健康也應受到關注,因此主辦單位花蓮縣政府特別委託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辦理一系列相關之家庭教育輔導計畫,協助照顧者正向面對個人及家庭問題。   在這次團體講座中,邀請了目前在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授課的林麗玲老師, 特從台北前往花蓮, 講授照顧者在家庭中如何與老人與身障者輕鬆互動並適時調整自我狀態 。     前往參加講座課程之成員中,不乏是全職家庭主婦或是退休人員,甚至是年老長者,在生活中均需要 24 小時面對照顧老人或身障子女之照顧責任,同時也面臨多重困擾與生活難題。     課程互動過程中,林麗玲老師運用心情樸克牌讓成員放鬆個人狀態,分享今天此時此刻之心情與近況,成員在分享過程中希望自己可以有彩虹般的人生、有陽 光般的燦爛生活等,林老師表示:『態度是可以自我決定的!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去發展出不同的人生,重要的是,尋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如同成員林小姐 分享擦指甲油對自己的意義,不見得是因為想要單純的漂亮而已,而是自己在過程中可以回憶過去某些美好的回憶片段,在當下對自己而言可以感到是喜悅與滿足 的。     林老師也特別強調:不論是面對工作或者照顧他人,都要好好『玩』,而非被玩,如此才能感受到生活氣氛中的生命力,讓事物變得快樂,也讓自己快樂,也在過程 中,讓自己和他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因為很多事情並非單一個人能夠獨力完成,須要『有你有我』共同參與,才能感受到樂趣與發掘事物的多樣化,在當下也要學習 親近自己的聲音,因為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在生活中都需要為自己留一個空間,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渴望     在講授過程中,成員也紛紛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同時也感受在場參加成員沉浸在演講中,對照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可以如何調整,也能照顧到家中老人或身障者的需要。   倘若您為照顧老大人及身心障礙者...

我是同性戀嗎?

「老師,怎麼辦?我看到男生會緊張,比較喜歡和姐妹淘混在一起,而且我居然看到在乎的同學和別人多講一些話,就會吃醋。我這樣正常嗎?我是同性戀嗎?」 小雨敬上 親愛的小雨: 「看」得出來,你對於自己的性向很緊張,也很好奇自己到底怎麼回事。 很佩服你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能花時間探詢自己怎麼了,這是件很愛自己的行為! 一般來說,我們不能憑外表或行為舉止,斷定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而且女生在發展過程中 較男生間易有親暱的行為,像是牽手或擁抱,也比較喜歡膩在一起。所以,會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性向產生混淆,形成假性同性戀。

「自律在我家」親職講座

圖片
 台灣婦幼協會成立大會及親職講座

打小孩ok嗎?

圖片
公共電視 觀點360 第84集 【打小孩OK嗎?I smack and I`m proud】  林麗玲老師、鄧惠文医生

認輔志工訓練

圖片

與孩親近~談親子溝通

圖片

長大好倒楣!

   請問林老師: 有一件事很奇怪,我看媽媽對妹妹都很大人大諒,可是對我就很多要求。比如說:過馬路時,我要和媽媽牽手,媽媽就說:我長大了可以自己走,而妹妹都可以和媽媽走在一起。還有,我想看卡通媽媽就會阻止我,叫我去寫功課。但是,妹妹要看幼幼台,媽媽就不會反對,要她作功課,甚至還會和她一起看。為什麼呢?那這樣,我寧可當三歲的妹妹,也不要當十一歲的姐姐。 萱萱敬上 想要當妹妹的萱萱你好: 哇!萱萱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多妹妹可以做的事,而自己不行做(如:牽媽媽的手)!而又為什麼許多妹妹不用做的事,自己卻要做(如:寫功課)!所以,心裡很不是滋味,對不對?

功課大戰,精疲力竭

一想到每天為了功課問題和孩子爭吵,心裡就百般沈重。 林太太的孩子都能自動自發的完成功課,而我的孩子常整個晚上都坐在書桌前發呆、或看電視、看漫畫,剛開始還可以好言相勸,到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我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孩子依然故我,甚至學會用一些詭計來騙我。如:說老師今天沒出作業、聯絡簿故意少抄幾樣等等。 「為什麼別人當媽媽可以這麼輕鬆,而我如此精疲力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