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9的文章

「依附」維它命(二)

圖片
攝影:Vivian(2009)─小孟孟 文:林麗玲 以下「依附維它命」,希望對您與嬰幼兒建立好的依附關係有幫助: 依附維它命一.溫暖的觸摸: 這是和嬰兒溝通最好的方法。抱住小孩,溫和拍拍他,輕輕地搖動,可以給他大大的安全感喔! 依附維它命二.輕柔的說話: 溫柔對嬰兒說話,不僅可讓孩子認出你的聲音,也可以鼓勵他分辦你發出的聲音,讓他學到一些音節與字彙,以後可以使用。 依附維它命三.專注的凝視: 注視寶寶是大多數人會做的。越多的眼神接觸,越能使小嬰兒接收到刺激,他對別人的反應也會更活潑。 依附維它命四.積極的回應: 當嬰兒哭、笑、轉頭、轉動小手手等各種行為出現時,和他(她)一起動一動,像鏡子一樣。這樣可以讓小寶寶透過視覺等連接各種行為與感覺的訊息。千萬別認為嬰兒什麼都不懂,除了基礎生理照顧外,總是放在一邊喔!那可是會失去許多刺激小孩感覺統合發展的機會。 依附維它命五.情感的共感: 盡可能簡單的口語、非口語等行為,試著翻譯嬰兒的情感,讓他(她)知道「媽媽(爸爸)懂」、「媽媽(爸爸)了解」。如:熱熱真不舒服。常被共感的嬰兒,心會是滿滿的舒服與安定。 新手爸媽們,讓我們一起建構幼兒安全依附網吧! 改編自友緣基金會.林麗玲(2005),「親子遊戲玩出好依附」

依附維它命(一)

文:林麗玲 親愛的新手父母們,您聽過「依附」嗎? 簡單說 依附就是一個人對「特定他人」強烈而永久的情感連結,目的是為了尋求親近和獲得安全感。 當小嬰兒降臨時,我們很榮幸地成為他(她)獨一無二的「特定他人」。嬰兒本能的依附行為,加上「特定他人」的回應,不斷進行交換、確認。慢慢建構出屬於雙方的依附關係。 有安全依附的孩子,他(她)將─ 有勇氣探索環境,了解環境和自己的關係 願意嘗試新經驗,給自己感覺世界的機會 有信心呈現感覺,自在地學習表達情緒 有能量蘊育復原,不害怕跌倒挫折 能以這安全的關係為基礎,慢慢拓展人際,享受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 所以說嘍,新手父母,我們小小的作為可能會成就孩子大大的未來喔!提醒您,當一股腦兒地為孩子準備健康、優質的營養品時,也別忘了意識性地補充孩子的「依附維它命」! 改編自友緣基金會.林麗玲(2005),「親子遊戲玩出好依附」

「愛」、「歡笑」和「生命力」

圖片
圖:Vivian,2007 文:林麗玲 什麼是親子互動的關鍵呢? 我想是讓關係中充滿 「愛」、「歡笑」和「生命力」 吧! 因為 感受到「愛」,可以讓孩子─ 從心滿足,喜歡自己。 對自己揚信心,願意給與分享。 學會珍惜自己,並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因為 漬浸於「歡笑」的氛圍,可以使孩子─ 展現幽默,容易面對挑戰。 心情放鬆,滋生創意。 身、心、靈褪去僵硬,而展現彈性。 因為 感知與體會「生命力」的示範,可以灌溉孩子─ 像小草般地「大風起把頭搖一搖,風停了又挺直腰,大雨來彎著背讓雨澆,雨停了抬起頭站直腳。」的能量。 於是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挫折時,有復原的韌性。 當親子關係間充滿「愛」、「歡笑」、「生命力」的原素時, 不管房子大不大、漂不漂亮, 不管是雙親、或單親、、, 也不管父母是本籍或外籍, 生活在裡頭的孩子,就能被滋養! 對!就是滋養, 一個被滋養的孩子,將會從心底確信自己被愛,而展現信心,勇敢學習。當然也會珍惜自己,進而關心別人。 所以,在當媽媽的第10個母親節,我給自己的禮物是: 儘可能地讓自己有健康的身、心、靈,使自己有足夠的能量,讓自己和大家的親子互動,充滿愛、歡笑和生命力!

為「模仿學習」加分

文:林麗玲 一踏進電梯,冷不防一個童音:「到幾樓?」身子還躬著。 「水果和你說再見,冰淇淋一起說拜拜拜拜拜,祝你、、、一樣甜,心情、、、好滋味!」學著水果奶奶一會手擺動,一個兒搖動小小身軀唱唱跳跳。 穿著高跟鞋,拎著小包包「我去上班了喔!」 雙手在臉上猛打,問她:「你在做什麼呀?」「我在擦油油」理直氣狀的回答。 拿著報紙,煞有介事的翻看。 一隻掃把,時而用來掃地,時而變成魔女琪琪的飛天帚。 一群小朋友繞著公園跑並叫囂,一個不留神,還包著尿布像小鴨子般的小女娃也隨著起舞和唱和著。 做出以上動作的小女娃不是別人,就是我對2歲左右女兒當時的記憶。 拿著放大鏡來看,雖然當時的她只有2歲,可所學習、所模仿的事,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呢! 舉凡我和我先生拿搖控器的動作、罵人的語氣、在電視和故事中語詞、上廁所的姿勢、開車的動作、掃地的、煮飯的、洗衣的樣態,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居然都被孩子活靈活現的模仿起來了。透過女兒,更深刻的確認,只要是孩子經常接觸的事,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素材。 「模仿」對人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一個嬰兒從只用反射動作來反應,透過視、聽、觸覺認識環境,花大部分的時間觀注自體形象,到開始對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感興趣時,也就是孩子準備就緒要進入大量模仿學習的時期。透過和自己親親密密相處的人互動,不斷模仿所觀察到的每一件事,一旦孩子成功模仿了某種技能,那個技能便屬於他們自個兒的。而小孩也由此慢慢發展成自主的個體。 從模仿行為中孩子得到什麼? 透過模仿,孩子的語言表達、生活的能力、和遊戲的技能得到發展。於是孩子能夠更精確表達自己的需要,並能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連接和協調。當然,除此之外,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有相似的行為,那可真是件無比榮耀和欣喜的大事。 模仿是社會化的起源 就像一顆大樹旁攀附的蔓藤,努力和積極地延著大樹的軌跡,依著大樹吸收養分,靠著大樹而能支撐,慢慢的向上成長,慢慢成為醒目、不再只是大樹旁的不起眼的小植物,而是有自己風味、及姿態的蔓藤。這就是孩子從一個學習、模仿、完全拷貝的別人的行為,累積自己和社會連接的能力,漸漸能夠成為一個有自己主見和意志,也知道如何傳達與完成自己的意志的人的風貌。這個過程我們稱為社會化的歷程。它是一個連續性的學習。 讓模仿的內容成為孩子創造自信的源泉 要成為可創造的內容,定是開放有彈性的。比如當我們對孩子說:「這樣不乖,下來。」只...

我一定要寫好

文:林麗玲 已經11點半了,四年級的菁菁仍然還坐在書桌前寫作業。短短的幾行字,在擦了又寫,寫了再擦之下,工工整整地如同雕刻般。可是,菁菁再度拿起橡皮擦,想要再次蒐尋是否有漏網之魚。此舉看在馬太太眼裡,真是急死太監。於是,劈頭就說:「搞什麼東西,這麼晚了,還不趕快睡覺,拖拖拉拉的,盡做些無意義的事,你這樣到高年級怎麼辦…。」。 這樣的場景經常發生,看著菁菁如此固執,在學習上(寫字)總是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錯,馬太太很想改變女兒,但是女兒不但沒改,反而更變本加厲,不管做什麼事,都花好長的時間確定再確定、修正再修正,令馬太太相當困擾。 馬太太可怎麼辦呢? 媽媽補給站: 身為母親看著小孩花這麼多時間做功課,心裡不免又急又氣。急的是其它事怎麼辦?睡眠時間不夠怎麼辦?長大後功課更繁重時該如何?氣的是不管怎麼說,如何做小孩依然故我,好生挫折呀! 深呼吸,喝口茶,我們一起想想孩子發生什麼事─ 孩子為什麼對自己要求這麼嚴刻與完美呢? 什麼原因孩子寧願用所有休息、娛樂的時間來爭取「好」(字寫工整的結果)的評價呢? 其實,每一個人的行為背後,是有其想法與情感的。只想要改變人的外在行為,而不考慮內在的心理因素是絕對困難。因為行為不是用說,用罵就能改變,而是透過了解自己之後的再次決定。 所以,如何幫忙小孩透過了解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和情感,而找到面對它的新的辦法、新的思考方向,而過程又不會傷害小孩的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將是為人父母者的一個大挑戰。 不斷挑剔自己、不確信自己的聲音充斥在其心裡,想必菁菁對自己的能力常懷疑,面對環境有很大的不安全感。父母的態度若是一味的否定(如:你好無聊、搞什麼嘛、有需要這樣嗎?…)或拒絕(如:再不收我就不理你、還不快點睡覺…),只會增加孩子對自己更不滿意(如:我真的很差勁,連這種事也弄不好),或更固執的堅持自己的做法以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如:你管我,我還是要再擦一遍,怎麼樣)及撫平內在的不安感(如:我做對了嗎?再檢查一遍好了。)。 建議馬太太,與其固執(由女兒的角度看,我們何嘗不是另一種固執)的想改變女兒而挫折,不如換一種「接受人可以有不同樣態」的心情與角度來看看女兒。讓孩子在與您的關係中,不需要花太多能量擔心自己好不好、對不對,而能在全然享受「人」的安全感之下,自信地探索各種方法,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可試試的做法: 一.當場問女兒:「媽媽相信你一定有你的道理要再度...

我是壞小孩嗎?

文:林麗玲 林老師: 你好,我的名子叫做洛宣,我今年八歲,最近我有一個很困擾的事是自從我又偷拿媽媽的錢去買美少女的玩具後,我晚上就睡不好,經常半夜會被惡夢驚醒。之前我也偷拿了爸爸的錢,偷買了漫畫書,當時媽媽狠狠把我打了一頓,告訴我如果再這樣就把我送到警察局關,我也答應再不會犯錯了。 可是,我又忍不住拿錢了,我實在是個大壞蛋,一定無藥可救,上天一定是要處罰我,所以讓我睡不好一直做惡夢,我該怎麼辦呢? 壞小孩洛萱上 洛宣,很高接到你的來信,從你的信中林老師看的出來,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會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尋讓自己做惡夢的可能原因,也相當勇敢,願意真實面對自己,而和林老師一起來看看到底為什麼會忍不住偷爸爸、媽媽的錢呢? 不過,最近洛宣的心裡一定很不好受、很矛盾,一方面覺得只要有自己喜愛的美少女玩具,管它三七二十一。另一方面,心裡又有很害怕,被發現了怎麼辦,也很罪惡,自己明明知道這樣不對,可是又無法克制自己的想法。於是,所有矛盾、害怕的心情就跑到夢中了。 其實,我相信洛宣知道,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強取或偷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一件不尊重別人的行為,要不然洛宣也不會心情如此不安。所以,可見洛宣頭腦已經成熟,脫離像二、三歲的幼兒,無法分辨「你的」、和「我的」是不同的情況。但是,為什麼行動上還是拿了別人的東西,這一定有原因,心理學上我們稱為情緒性的干擾因素,通常有下列的可能性: 一.有話說不出來:不敢、不會提出自己的需要(如:好想有一筆錢,可以自己運用買自己喜歡的美少女戰士),或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成績不好、長得不好…等)沒有權力提出自己的需要。 二.提出無效:不管我們如何說我們的想法,大人們總有他們的說法讓我們啞口無言。如:大人說:你有那麼多的美少女了,夠了每一個不都一樣,那麼浪費幹什麼。大人說的是事實,當我們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愛收集美少女的原因,就無法再和大人溝通,而此時大人也沒發現美少女對小朋友的意義時,你的意見就很容易石沈大海了。 洛宣,不知道你覺得自己是那一個因素造成的呢?不過,不管是上述那一個原因,林老師給你的建議與提醒是: 首先 和自己的內心說說話 ,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愛美少女戰士,是她們的魔力吸引你,有了她們自己就覺得好像也有了力量,或者是同學都有,我如果沒有好丟臉,擔心無法交朋友,還是…。 想好後, 勇敢地去找爸爸、媽媽說明你想要有美少女玩具的原因 , 並提出自己的...

請你尊重我

文:林麗玲 林老師您好: 我今年五年級,是家中的老大。我常常心中會有很不平的聲音,我覺得媽媽很奇怪,每次只要她想到要做什麼,就要我馬上配合她。比如:當媽媽煮菜煮一半時就會說:「沒有酒了,我馬上要,去樓下買一瓶回來。」。 如果,我不放下手邊的事馬上去做,或是有所抱怨:「為什麼又是我,為什麼不叫其他人…」,我就會得到一連串的嘮叨。 「幫一下忙就這麼不情願,我又不是煮給我自己吃。」 「上次你忘記帶作業本,要我馬上送學校,我還不是停下手邊的事,幫你送去。」 這才只是一個小例子,偶而發生我還沒關係。可是在生活中,經常都會這樣,一下馬上要整理房間,一下要快去收衣服,真是好煩。我該如何讓媽媽知道我也是一個人,不是狗,不可以呼來喚去,需要尊重我,我也有我要做的事啊。 若汶敬上 哇!若汶好厲害,能夠用尊重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沒錯,每個人不管是小孩或是父母都不是任何人的狗,都應該有自己的意志與權力。 但是,這個人與人的權力界限要如何拿捏,才不至於落入總是委曲自己,或是要別人犧牲來滿足自己的狀況,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對於若汶而言,心中一定有這樣的聲音:「為什麼我要聽你的。」;「為什麼都是我倒楣,總是要我配合你。」。在如此的聲音下,必然會覺得媽媽是故意不善待我,不看重我,隨便使用我的委曲感。 事實上,很多父母並不這麼想,他們只是很習慣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孩子有需要,就應該滿足孩子。同樣的,當自己有需要時,孩子也應滿足我,彼此是不需要計較的。媽媽搞不好是用這樣的想法在和若汶相處,才會說類似「我都幫你送東西,你為什麼不能幫我」的話。 我們似乎都用自己的想法在想事情,所以在若汶心中有不被善待的不公平感,而媽媽也用抱怨包裝內心受傷的感覺,真是一場大誤會。 當然,假如媽媽能分清楚自己和若汶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各有各想法的獨立個體,那麼可能在需要被幫忙的時候說:「若汶,不好意思,我走不開,需要你的幫忙,你幾分鐘後會有空?」,給若汶有被告之及緩衝的時間。或是當自己不方便也不勉強自己,而能對若汶說:「很抱歉,無法送作業去,請若汶想想辦法和老師商量或是避免下一次有同樣的情況發生。」,讓若汶學習自我負責任,這樣就不會進入混洧你我需要的狀態,也能經營一個尊重的環境。 但是,今天是若汶寫信給林老師,主角是若汶,若汶別忘了自己對親子關係也有影響力。 林老師鼓勵你,勇敢並緩和地告訴媽媽自己的想法,如:經常...

刷個牙有這麼難嗎?

文:林麗玲 雯琳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她有個輔上一年級的女兒,每到晚上當她說:「女兒,快去刷牙漱口。」、「趕快上床睡覺吧!」、「到底在搞什麼東西,已經很晚了,快一點!」...,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一下子說要喝水,一下子說肚子餓。甚至有些時候,女兒理都不理,不刷牙就跑去睡了。真是氣死雯琳嘍! 像這樣每天晚上為孩子是否刷牙的戰爭,是否也曾出現在您的生活中呢? 您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呢?透過雯琳的例子,我們一起來看看: 媽媽的心情 : 1.好煩喔,忙了一天,還要處理女兒,真是一刻不得閒,煩死了,只想趕快把女兒弄去睡覺,好可以休息。 2.我上班還要做家事已經夠累了,為什麼孩子就這麼不配合、做事慢吞吞的,以後長大怎麼辦! 3.不刷牙就睡覺怎麼可以呢?那會蛀牙,又痛又辛苦。 4.實在不懂,為什麼刷牙這麼簡單的一件事要拖這麼久呢? 女兒可能的心情: 1.媽媽每天都好忙好忙喔,都沒有時間陪我玩,我只是想要有多一點的時間和媽媽在一起,所以能拖就拖,反正被罵也是一種在一起嘛。 2.一個人走去浴室,黑黑的好害怕,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東西跑出來,反正能夠不要去就不要去。 3.牙膏的味道好辣,好恐怖,我不喜歡。 4.為什麼要刷牙呢?真麻煩,反正我到現在沒刷牙也沒有怎樣啊! 在親子間可能的心情落差下,該如何解題呢? 與孩子互動,有時就像玩球一樣,大人拍得愈重,小孩就跳得愈高,當父母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或固執的只想著自己的擔心與煩躁,而頻頻催促孩子、罵孩子時,小孩就會以各種的方法或各種的行為現象來表示嘴巴說不出來的「自我」。例如:假裝沒聽到,或者虛應一聲「喔!」,可是卻沒有任何行動。 而拖拖拉拉與慢吞吞,常常是人(孩子)在無法明白表達自我意見或表達後卻不被接受及沒有方法面對處理問題時,通常會選擇的消極反應。 所以,當孩子在對一件事情做出拖拖拉拉或慢吞吞的反應時,千萬別急著催促或者責罵他,因為這正是我們可以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原因,幫忙孩子學習用口語明朗的表達意見,以及負責任解決事情的好時機。 以上述的例子,家長可以怎麼做呢?有以下建議: 1.找個輕鬆的時間,問問女兒:「媽媽覺得很奇怪喔!每當晚上到刷牙的時間時,就會有一些事情發生,怎麼回事呢?」在不批評、不急著說自己意見的態度下,聽聽孩子的想法,之後就孩子所說的內容,一起想辦法解決。例如:若是女兒和母親有親密的需要,就可以一起約定在睡前規劃一段大家都方便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