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模仿學習」加分

文:林麗玲

一踏進電梯,冷不防一個童音:「到幾樓?」身子還躬著。

「水果和你說再見,冰淇淋一起說拜拜拜拜拜,祝你、、、一樣甜,心情、、、好滋味!」學著水果奶奶一會手擺動,一個兒搖動小小身軀唱唱跳跳。

穿著高跟鞋,拎著小包包「我去上班了喔!」

雙手在臉上猛打,問她:「你在做什麼呀?」「我在擦油油」理直氣狀的回答。

拿著報紙,煞有介事的翻看。

一隻掃把,時而用來掃地,時而變成魔女琪琪的飛天帚。

一群小朋友繞著公園跑並叫囂,一個不留神,還包著尿布像小鴨子般的小女娃也隨著起舞和唱和著。

做出以上動作的小女娃不是別人,就是我對2歲左右女兒當時的記憶。

拿著放大鏡來看,雖然當時的她只有2歲,可所學習、所模仿的事,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呢!

舉凡我和我先生拿搖控器的動作、罵人的語氣、在電視和故事中語詞、上廁所的姿勢、開車的動作、掃地的、煮飯的、洗衣的樣態,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居然都被孩子活靈活現的模仿起來了。透過女兒,更深刻的確認,只要是孩子經常接觸的事,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素材。

「模仿」對人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一個嬰兒從只用反射動作來反應,透過視、聽、觸覺認識環境,花大部分的時間觀注自體形象,到開始對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感興趣時,也就是孩子準備就緒要進入大量模仿學習的時期。透過和自己親親密密相處的人互動,不斷模仿所觀察到的每一件事,一旦孩子成功模仿了某種技能,那個技能便屬於他們自個兒的。而小孩也由此慢慢發展成自主的個體。

從模仿行為中孩子得到什麼?

透過模仿,孩子的語言表達、生活的能力、和遊戲的技能得到發展。於是孩子能夠更精確表達自己的需要,並能將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連接和協調。當然,除此之外,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有相似的行為,那可真是件無比榮耀和欣喜的大事。

模仿是社會化的起源

就像一顆大樹旁攀附的蔓藤,努力和積極地延著大樹的軌跡,依著大樹吸收養分,靠著大樹而能支撐,慢慢的向上成長,慢慢成為醒目、不再只是大樹旁的不起眼的小植物,而是有自己風味、及姿態的蔓藤。這就是孩子從一個學習、模仿、完全拷貝的別人的行為,累積自己和社會連接的能力,漸漸能夠成為一個有自己主見和意志,也知道如何傳達與完成自己的意志的人的風貌。這個過程我們稱為社會化的歷程。它是一個連續性的學習。

讓模仿的內容成為孩子創造自信的源泉

要成為可創造的內容,定是開放有彈性的。比如當我們對孩子說:「這樣不乖,下來。」只有二條路可走。一種是聽,當父母的乖小孩,另一個就是和父母抗爭看誰會贏。如果換一種說法對孩子:「媽媽不希望你受傷,怎麼玩是安全的呢?」這就有無限可能了,孩子會在不擔心大人生氣之下,想出各種免除困難、危險的創意辦法。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模仿別人罵人的話,對著我們說:「你白痴。」這時請問孩子:「你想要對我說什麼?生氣我沒猜中你的心情,還是只是隨便說說、開玩笑,〞你白痴〞可是聽不到你要我做什麼!

不選擇馬上打他、罵他是避免只是打壓下不好的內容,但是,孩子並不清楚可以怎麼做,甚至對模仿的內容似懂非懂更是麻煩。真接把已進入孩子心中的東西,轉化成積極的情緒教育,讓孩子更增表達信心。

選擇讓孩子在開放性的親子互動耳濡目染下,會習得開放和有創造的生活態度與哲學。如此源源不絕的智慧被開展,〞我可以有所為〞的感受被蘊釀,相信孩子會有湧泉般的自信,而不是只有一缸水的捉襟見肘。

留言

匿名表示…
我是Linda
我參與過當時女孩兒兩歲時的成長
回想起當時的模樣
的確
前頭描述的句句屬實
活靈活現~
也不禁佩服起妳...都過了好些年
寫的像是昨日發生的情景
讓我細細回味.....
匿名表示…
我是Linda
我參與過當時女孩兒兩歲時的成長
回想起當時的模樣
的確
前頭描述的句句屬實
活靈活現~
也不禁佩服起妳...都過了好些年
寫的像是昨日發生的情景
讓我細細回味.....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