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8的文章

開啟「自律P.D.A.」密碼

文:林麗玲 如何開啟孩子「 自律P.D.A.」 的密碼?請父母依循以下操作程序: 程序一:當問題發生時,先別急著告訴孩子怎麼做,請問問孩子:「在這樣的狀態,你想要什麼?」 程序二:問孩子:「怎麼做會接近自己的希望呢?」 程序三:找到具體可行的方式時,鼓勵孩子實際做做。 程序四:過程中,孩子很棒的地方,請明白告訴他。 程序五:挫折的部分,安慰孩子並激勵孩子「找到失敗的地方,就是贏家。」 程序六:找到新的方法,再一次操作。 雖然,陪孩子養成一個特屬自己的 「 自律 P.D.A.」 需要練習、需要時間,需要深呼吸。可是,這個冒險放手讓孩子自己操作,忍耐與等待的投資,卻是孩子一輩都受用的財富。 讓我們一起努力,培育孩子成為自己個人全方位的助理,讓「 自律P.D.A.」 永遠跟隨著孩子,源源不絕在生活、學習、情感、人際上困擾時,能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而計畫它、做它、評估它,碰到挫折也有鼓勵自己再一次行動的能量與智慧。 誠摯邀請您加入「 自律在我家」社區運動 !

自律P. D. A.

圖片
圖:Vivian 文:林麗玲 您聽過「 自律P. D. A.」 嗎? 喔!就是那個可以無時無刻靈活管理自己的行事曆、通訊錄、理財等事務,甚至可以上網、通訊傳真與外面的人接軌。想休息時,還可以用它玩個小遊戲,舒解壓力的「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嘛! No、No、No!「 自律P. D. A .」不是外來的電子配備,而是能引領孩子走向自律的人生的內在配備。它指的是: P:Plan,能思慮清楚自己要什麼,排列先後順序,並擬定可達成的計畫能力。 D:Do,有勇氣實際做做看。對!就是持續不放棄地邊做邊評估,不斷檢視過程或結果是否是自己喜歡和接受的。 A:Appreciate,指的是能欣賞、讚美自己很棒的地方,挫折時,激勵自己再一次修正挑戰的能力。 有了「 自律P.D.A.」, 可以讓孩子學習 時間管理、自主學習、管控慾望、調整情緒、自理生活與管理人際 的問題,成為自己永生的好幫手! 怎麼說呢? 以學習數學為例,當孩子好想數學好,又不想花時間,只想躲開的問題時,會用「 自律P.D.A.」自主學習的孩子,將能想一想 : 真正不想碰數學的心情是什麼? 自己想要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什麼感覺? 用什麼方式自己愉快又有能量面對數學? 嘗試為自己找一個小小的目標做做看,再評估自己的心得,有一點成果時,能激勵自己。 失敗時,也可以用放大鏡,勇敢找找問題是什麼,再試一次。 所以,當孩子把面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擴展到面對生活所有的事和煩惱。那麼,孩子的人生將令我們放心。 您的孩子目前「 自律P.D.A.」 能力,發展的如何呢? 是生活一團亂、時間管理差、物質慾望無法控制、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呢? 還是能處理好自己的生活環境、在睡前可以把功課、遊戲做完、能管理自己的零用錢、能明朗表達自己的意見,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呢? 若是後者,恭喜您和孩子。假若較是前者,也請您別擔心,從現在開始,陪孩子開啟他個人的「 自律P.D.A 」吧!

為孩子投資自律非他律

圖片
Vivian畫 文:林麗玲 我在大學任教的時候,與學生約定期中交學習報告,但是到了要交報告的時間,卻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太忙了,所以沒時間寫報告。」 「老師沒說怎麼寫,所以我寫不出來吔!」 還有人是沒有封面,沒有標題也沒有裝訂,就交出好幾張分散的單張內容。 天哪!這完全是「我等著你告訴我,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怎麼做?」的學習態度,而他們目前都是大學生吔!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應該是充滿樂情、積極主動、求知若渴的大學生,變得消極被動、等著別人告訴自己怎麼辦的年輕人?我想了想,也許是 「他律」 教育下的典型面貎。 面貎一:被動 總覺得自己受環境左右、無法獨立思考,到最後無法產生主導或推動事情進展的能量。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事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時,經常被越俎代庖,久久之就養成習慣別人解決問題的生活模式。 面貎二:反抗 與面貎一極相反的,在大人想要掌控一切,希望「照我的話去做」的要求下,慢慢陷入情緒性反抗,一股腦兒為反對而反對,彷彿反對才能証明自己的存在。於是漸漸形成,常常用有形無形「舉起拳頭或中指」的方法面對生活。 面貎三:逃避 在乎別人的感覺,多過自己的想法。覺得與父母意見不同會被責罵、或擔心被遺棄,不知道如何面對,但內心又想做自己。在無法明目張膽的自我主張下,常選擇逃離責任,或帶著莫名的罪惡感偷偷做。 三種型態,相信都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演變,更沒有父母在「教養」時,是以教出「被動」、「反抗」、「逃避」的孩子為目標。 但是,我卻不斷發現,有許多這樣的青年人。 也許,他們沒有機會在幼兒、兒童時期體驗自律的學習,而延宕至青年、成年期,必須在情感上、職涯上、人際上受苦,以較高成本代價,學習「 自律 」的能力。甚至,錯以為「 自律 」就是不管別人,而造成與父母的對立或情緒上的衝突,形成緊張的親子關係,讓身為父母的人不僅無奈,也感到十分挫折。 因此,當孩子童年時期出現〞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功課!〞的學習態度時,父母能「花費」時間與智慧, 嘗試學習避免一出口就說:「就是先做功課,其它免談!」我定規則的他律教養方式,轉移到幫助孩子自己定規則,如:「想要遊戲,也必須時間內完成功課,你打算怎麼辦呢?」的自律教養方式 ,才可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自己設定...

「自愛」走人生的長城

圖片
攝影:Alan 人生像走長城,得慢慢耐心的走,也得一關又一關的闖。 但,總相信多走一些又可看到更多風景。(Lillian) 文:林麗玲 也許無法忍受感情的不完美,也許是一時衝動,有太多也許的獨特理由,讓星光三班黎礎寧,初要展露才華,卻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徹底消失。 這樣的結局,是令人詫異、不解、悲傷與惋惜的。惋惜一個孩子,能讓自己這麼優秀站在舞台,卻又絕烈毀滅自己。 類似這種 兩極現象 ,仔細想想,也許,常常存在點滴生活中。 如: 為了寫出一篇滿意的作品,日以繼夜爬格子,但就在快完成之際,為了小瑕疵撕裂它。 戰戰兢兢地,想加入同伴的遊戲,卻以打架收場。 努力準備英檢,想要有好的資歷申請學校,到臨考前放棄。 薀釀許久想和孩子親近談心,卻看不慣、聽不下,而大罵他一頓。 Why?Why?Why?為什麼極好與極壞的力道都如此強烈呢? 我想是「自愛」和「自毀」二種本能的拉扯吧! 「 自愛 」本能,總引領人 追求快樂、享受與人親近的樂趣、喜歡成長與追求自我實現 。而「 自毀 」 本能,不甘示落地,總使人 無耐性、逃避生活、自責與自我毀滅 。就像鐘擺的兩端,人就在兩邊搖晃。 問題是,到底怎麼搖,搖往那一邊,由什麼來主導呢? 信念,就是存在當時腦海中的念頭。 每個人,心中的一念,就是讓自己往「 自愛」或「自毀」 的指令。 這個念力,縱使有再大的阻礙,都趨使著人去行動。就像任何戰爭,兩派人馬,分別用著自己堅信的想法,義無反顧地行動。 信念的力量如此龐大,如何加強「自愛」的信念,而非「自毀」的念頭,對一個人碰到危機和挫折時,就有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 什麼是「自愛」的信念呢? 就是── 我有權利: 我有權利 在世界任何一角,好好活著 。 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我有權利 追求我想要的。 我有權利 在困難時,向別人求助。 我有權利 失敗並經驗挫折,也有權利可以從中想想發生什麼事,再來一次 我值得: 我值得 被重要人物(如:父母親、老師、愛人等)愛與認可。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我如何,都 值得 存在 完美達成任務是成就,但有一些失誤,並不表示我一無是處,也不影響我有成功的一面。我 值得 喝采! 我有責任: 我有責任 為自己想要的努力,並接受這些努力是為自己。 如果得到自己要的愛、關係, 我有責任 為自己開心。但是,沒有時,也可以尊重別人的選擇。 我有責任 給自己肯定與愛。 所有的事,聽我的意見...

父母「off」&「on」學

圖片
Vivian畫 文:林麗玲 很久以前,有三對夫婦同時向上帝祈求賜給他們一個健康、聰明、勇敢又有愛心的孩子。正如所願,每個家庭隔年都生下了一個小寶寶,也開始快樂又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後,這三對夫婦又來祈禱。第一對說:為什麼上帝要這樣對我們,孩子現在成了暴戾的人。第二對說:請救救孩子,他自私、貪婪,又一無所長,怎麼辦?第三對說: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如此良善的孩子,他智慧、熱情又有愛心,真是我們快樂的泉源。 此時一道聲光傳出:「我給你們一樣可愛聰明的小孩,雖然每個孩子特點不同,但是他們的潛能都足以成為社會的驕傲。但是,你們之中,有的悉心研究培養;有的漸失去耐心,不去尋求方法,粗暴、隨意地對待孩子,以致孩子越來越駑鈍,或走上歧途、、、。」 經過時間河的淬洗,每個家庭充滿希望的開始,卻有了不同的結果。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父母內心的一切。父母快樂,孩子快樂;父母暴躁,孩子也暴躁。 現在的家庭放眼望去,男女主人工作時數長,候鳥(夫妻某方必須離家工作)、雙薪、單親家庭雨後春筍般出現,家庭已經不是以前的家庭。親子間,忙碌地幾乎忘了 抱人 與 被抱 的感覺。 不管貧富,「沒空」、「急忙」、「教養外辦(食、育、樂等)」構成父母日記的內容。 但是我常想 :「沒有時間和小孩生活,那裡有家庭生活教育呢?」 所以,怎麼讓家庭 「忙亂生活」off,「平心靜氣的教養」on 起來,相信是當代父母大大的挑戰。不過想想,假若,「 智慧、熱情又有愛心 」是二十年後的孩子,就讓我們攜手挑戰吧! 父母off學 : 1. 疲累時放輕鬆 :不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給自己留白、散歩過生活。 2. 急先鋒變慢郎中 :不馬上用自己的答案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一起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 3. 咒罵前先暫停 :情緒糟的想咒駡、數落孩子時,讓自己離場休息,緩一緩,想想「問題是什麼?」、「要教什麼?」,直到有答案再面對。 4. 轉自責為包容 :自責多可能變成補償、溺愛出現,對孩子不盡然適當。每天找件事鼓勵自己,也感恩合作教養的另一半。當包容力變大時,智慧也就由然而生。 5. 困惑時尋資源 :給自己off機會,找信任的教養資源,消化壓力,學習教養新辦法。 父母on起來: 1統籌管理與 教養小孩有關的合作關係 :主動與另一半、媬姆、阿嬤、阿公、老師等協商合作機制,對孩子的教養事業進行目標管理。 2.增強孩子 發展的優勢因子 :用顯...

以愛化解叛逆

圖片
文:林麗玲 為什麼要補習? 為什麼不能看漫畫? 為什麼不能穿耳洞、染髮、畫妝? 為什麼管那麼多不給我們自由? 這些「為什麼」是許多青少女家長經常面對的難題。 難題為什麼會發生?大家又是怎麼面對的呢? 許多家長是 ─ 因為怕成績不理想,所以一定要補習。 因為怕沈迷、怕看到不好的內容,所以禁止看漫畫。 因為怕女孩太著重外表、太招搖,所以不准穿耳洞、染髮與畫妝。 假如這些也是你處理青少女上述問題的理由與方式,你將進入一場磨練智慧的親子戰爭。 你會發現女兒 ─ 對功課拖拖拉拉、愛做不做;掀起床罩,有一堆散亂的漫畫;在你面前是清純小公主,轉個身是個令你瞪目結舌的辣妹、、、。她們總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招數應付大人。 而你則疲於當警察,陷入小偷永遠抓不完的痛苦。 如何脫離痛苦,又能讓青少女放下「一昧地反叛」,真正認清事物本質和自己的關係,走向獨立又負責任的成長路呢? 當然,我們得理解青少女內心有強大想要自主的慾望,她們想從自主中得到自由。所以,在生活中太過嚴苛限制女兒自我表達與自主的機會,過度或獨斷的權威式控制與規定會導致極端反叛,而創造出所謂的「禁果」現象。就是說女兒只會更加地反叛,因為她為了証明「自主」更會想挑戰那些被嚴格限制的事情。 話這麼說來,是不是面對青少女要給她們完全的自由而都不需要界限呢? 不是的! 真正自由的感覺是一種在生活中的勝任感、控制感、與愉悅感,它絕對不是無限度的。過度的縱容與放任,並不表示可以避免衝突和叛逆,如果完全無法則,女兒也會叛逆,直到合適的框架與界限出現。 因為沒有框架與界限,則無法提供可以明白自我控制及自律的模範,更難學習如何掌控追求自我滿足的衝動、本能以及慾望。 所以,陪伴女兒成長需要界限,但是,家長心理也要準備接受她們為了擁有程度合理的自主性而出現的挑戰行為。在生活中逐漸增加女兒的自主權,女兒才不會一昧地反叛,反而之後碰到困難會回來尋求我們的建議與忠告。如果,只因為害怕或擔心而不允許女兒發展自主性,那麼她們就會以激烈的叛逆,追求獨立與成長。 父母如何智慧面對青少女要自由的課題?有以下LOVE的建議: 一. L ull鎮靜─面對挑戰時,安定並告訴自己:「女兒長大了,想要實踐自主,不是反叛。」 二. O pen開放─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告訴女兒願意聽聽她的主張,是什麼理由要如此做?做這件事對自己的好處是什麼?之後再分享自己對於此事的看法。 三. V...

守護孩子的依附心

圖片
文:林麗玲 小馬,一個道地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享樂主義、絕不受任何拘束。父母和學校老師都拿他沒轍。 想當年小馬的出生,成就了爸媽的婚姻。小馬的媽媽,還來不及享受兩人親密生活的喜悅,就湮沒在不斷餵奶、半夜睡覺被打斷、為孩子把屎把尿的洪流中。 爸爸呢?期待回來能享受太太準備的美食、能好好休息。但是,不斷的期待落空後,回來的時間越來越晚。 小馬回憶兒時經驗:「他們只會兇我、打我!」 在小馬的記憶中深深烙印一幕幕「我是不受歡迎的」鏡頭。點點滴滴的日子中「看」著媽媽的煩躁,「聽」著爸爸的抱怨,「感受」著深深的冷落與拒絕。 曾聽小馬說: 「當我被同學壓在地上,爸爸說是我嘴賤,媽媽要我忍耐不要鬧事。只有兄弟會罩我,為我出征 。」 「飆車時,女生就會死抱著不放。被女孩子需要的感覺真得很爽!」 現在的小馬十六歲。不愛上學、耳洞一排、特愛與老師唱反調。兄弟一叫,絕不多想,必往前衝。在女生面前喜歡耍老大,只要馬子看別的男人,醋醰子一翻,失落的心情像無底洞般。接下來,不是歇斯底里大吵特吵,就是抑鬱到想殺了自己。「忙碌奔波」的生活絕不能停下來,只要「沒事」、「沒人」在旁邊,一陣陣襲來的孤單感,痛徹心扉。 穿耳洞的快感、兄弟的義氣、對女朋友的依戀,填補小馬從小以來依附情感的空洞。這份對依附關係失落的追尋比起找尋人生的方向更重要,也更難以克服。 小馬會繼續長大,若是沒有任何的「助力」及「意識化」,成人期的小馬生涯會如何變化?會有著什麼樣的家庭關係?而又會如何當先生與爸爸呢? 也許,你我可以推知一二。 幸運也令人興奮的,小馬在老師的介紹下找了社工師,在爸爸、媽媽支持和加入下,一連串修復依附關係的歷程開始。小馬從冷酷斜眼看父母,大吼大叫的算帳,到眼眶氾紅地訴說從小的孤單。 在社工師的引導下,小馬聽到爸爸與媽媽,回溯當時產前檢查的不安,和生下健康寶貝才放心的點點滴滴。小馬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在你們心中存在過。」 看在社工師心中,了解憎恨、挫折的關係正在溶解,也許修復的路還很長,小馬和父母都需努力。但是透過「後天」情感的涵養,慢慢學習昇華到自己珍愛自己。當「無底洞」不再無底時,確立存在的意義和追尋自我實現的人生才會真正回到小馬的手掌心。 也許,還有眾多原因交織著影響小馬,但不可否認依附關係確實是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基礎與原點。許多國內外研究也証實孩子的自信、自尊、情緒穩定性、獨立自主、建立親密關係等能力深...

駱駝駱駝不要哭

文:林麗玲 在大漠中,大家喜歡圍在一起聽「馬頭琴」的樂音。 寂寞的人、傷心的人、挫折的人,全都靜靜的聽,像是有人在親切的安慰他們,感到很溫暖。現在,我們是馬頭琴的「樂手」! 母親,您聽,樂音正揚起─ 在當媽媽的長長歷程中,我們也曾慌亂的不知所措、緊張的歇斯底里,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除了會心一笑,我們都知道那是包涵許多媽媽「心血」和孩子「努力」的結晶。 我真的能理解─在妳的嘮叨下,深藏的是在乎在妳的忙碌下,展現的是盡力在妳的憤怒下,更是深深的挫折妳,苦臉時,是滿滿的擔心妳,抱怨時,是多麼期盼安慰、幫助妳,微笑時,更是身為母親甜甜的滿足、、、在這一路上,只想告訴妳─妳並不孤單,因為,我們彼此在旁守候!

母親的「馬頭琴」

圖片
文:林麗玲 圖:莊明中(2006)─馬頭琴之歌 在蒙古戈壁沙漠的春天,一個遊牧家庭歡喜為駱駝群接生小駱駝。其中有隻母駱駝,經歷非常痛苦的難產流程,最後小駱駝終於誕生。 然而,不管主人多麼努力,駱駝媽媽卻不願意哺乳,也冷淡拒絕給小駱駝任何關愛。當所有希望似乎到盡頭時,一位蒙古音樂家,彈奏馬頭琴,當優美的旋律飄出,和著女人美妙歌聲,終於感動駱駝媽媽。撲朔的淚水從駱駝媽媽眼中奪眶而出,音樂溶化了駱駝受傷的心,媽媽開始挪動千斤重的腳,接近小駱駝,並溫和地讓小駱駝依偎在旁 。 這是「 駱駝駱駝不要哭 」的記錄片。看完記錄片,女兒學小駱駝依偎,我則回以緊緊地抱抱。而,思緒也隨之澎湃─ 我是母親,也陪過許多母親走過蔭鬱幽谷,重拾為母的喜樂。 我知道,當一個母親「拒絕」、「無法愛」小孩時,心底是悲傷與愧咎的。 然而,每一份悲傷與愧咎的背後,都深藏著一個故事。 小芬看到長得和妹妹如出一徹的女兒,就莫名一肚子火。從小妹妹漂亮、大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相較自己又黑又小,嘴巴又不甜,在大人面前完全失色。女兒的出生,奪走了先生、公婆、父母、、、眾人的眼光,再度劃開小芬童年傷口。傷口滲出的血,模糊掉小芬的心,也模糊掉「母親」的角色。直到釐清楚吃醋與童年經驗的關係,了解自信與價值是自己給自己時,才找回「母親的眼光」,自在享受母女間的親密。 詩云在事業當紅時,生了兒子。為了孩子的健康堅持餵母乳,但是兒子愛哭、常不知怎麼地吐奶,讓詩云神經緊張到不行。在先生大半時間在上海,很難實質地幫忙下,每天能睡滿四小時就謝天謝地。於是壓力大到,一聽到哭聲就對著嬰兒狂叫。等到找到情緒喧洩出口,及與先生如何共同當親職,歇斯底里的症狀才緩解。 還有,好多故事在發生,好多母親在奮鬥、、、 孩子,都希望母親能難過時了解、困頓時包容、挫折時安慰自己。相信大多數母親也期盼自己能勝任並敏感回應孩子每一個需要。 但是,當我們期待母親是愛的製造機,是關愛、照顧、撫育的代名詞,是一個孩子依附的重要他人。並希望孩子在與母親依附行為的交換中,建立最初始對世界、對關係、對別人、甚至對自己是正向感覺、概念和價值感時,可曾想過母親也需要「母親」。 當一位新手母親、蠟燭兩頭燒的母親、或是情感貧給的母親,感受環境是支持與關懷,內心會產生一種受照顧、安全、而且得到肯定的感覺。有這樣的經驗,母親才會更有能力關懷照顧子女,才是社會的福氣。 也許您是「母親...

什麼是勇敢?

「哈!哈!哈!膽小鬼,連玩個躲避球都不敢,真丟臉。」 林老師,這是我最近最煩惱的一件事。我的同學都笑我不敢玩躲避球,是個天大的膽小鬼。我好傷心,我不是不玩,是因為他們玩的力道非常大力,被k到都好痛,而且他們都亂k,常常對準頭或肚子等很容易受傷的部位打。我實在。是不喜歡,但是我也不想別人認為我是膽小鬼,怎麼辦? 小凱敬上 哇!小凱被人說是天大的膽小鬼,心裡一定是非常難受。但是,林老師想,把這個經驗看成是生活對小凱發出 如何學習珍惜自己及學習什麼叫做真正勇敢 的英雄帖也是一件不賴的事喔! 很多人都會用這個〞 膽小鬼 〞的字眼來激怒別人,去達到想控制別人去做他們認為要做的事。如果小凱為了証明自己不是膽小鬼,而勉強自己去做心裡不太願意或是對自己和別人有傷害的事,我想小凱心裡會很嘔的。 一個犧牲自己而取悅別人的行為一點也不叫勇敢。林老師曾在影片中看過這段對話。 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同伴嘲笑。那天天氣很泠,下著大雨,大伙起鬨去操場打水仗,小男孩覺得不妥,便告訴同伴:「不好吧!天氣這麼泠,身體會受不了的。」,而拒絕同伴的建議。但是,同伴卻開始嘲笑小男孩是膽小鬼,連這個小事都不敢做。接下來,八歲小男孩居然回答同伴:「對!我就是膽小鬼。」,同伴於是拿他沒輒,隨之就離開。 這個小男孩回家後,告訴爸爸他的大發現。他說: 當膽小鬼是需要勇氣的 。爸爸不解的回問他什麼意思。小男孩說:就是 有一群人要你做你不認為是對的、而且是很危險、對自己又不利的事情,你不去做,而他們罵你是膽小鬼時,能大聲說:對我就是。這就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 這段故事令林老師很感動。小男孩能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受別人的威脅 ,是不容易的,而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小凱你說是嗎? 林老師和小凱分享小男孩的故事,是希望能帶給小凱一些啟發。如果我們用小男孩對勇敢的定義來看,小凱到底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一起動動腦,想一想吧!以下是林老師揣摩小凱的情境,而想到的行動方案,在此提供給小凱做參考。 1.明白的告訴同學,小凱認為怎麼玩才合理的意見。如:沒問題我喜歡玩躲避球,但是我認為遊戲規則不合理,要調整一下。比如:頭和肚子不可以打,是否力道彼此能研究一下互相可接受的方式等。 2.勇敢提醒同學:加不加入玩躲避球和是不是膽小鬼是兩回事,請不要用它威脅我,這不是好朋友會做的事。 3.如果小凱喜歡打躲避球,但是對自己的技術又不是很滿意。請接受現在自己...

媽媽,不要逼我睡覺嘛!

林老師你好: 真是奇怪,為什麼大人老是要逼我睡覺呢?才九點多,我精神正好,睡不著就是睡不著。林老師,你知道為什麼嗎?同樣是人,為什麼大人都可以一、二點才睡,我們小孩就不行,每次都兇兇地逼我們早早上床。沒關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總有辦法熬得晚晚的。但是,有時候隔天起床就有我好受的了。因為無法準時起床,除了被老媽大罵一頓之外,還上學遲到,真衰!可是沒辦法,晚上我真的這麼早睡不著,怎麼辦呢? 我是五年級的阿正敬上 ********************************************************************* 阿正你好: 很多小朋友和你一樣有同樣的困擾,晚上不想早睡,白天又起不了床。其實,爸爸媽媽們也很頭痛,為了孩子無法有充足的睡眠、或因為孩子的拖拉,很多事都沒辦法去做,而心急地用各種方法,好說歹說地要孩子進入一個生活軌道。但是,似乎孩子總是無法跟上這個步調,挫折之下,打、罵、威脅等方式就出籠了。在這個情況下,很多孩子就覺得這個規則是爸爸、媽媽要的,你們越限制,我就偷偷找辦法滿足我自己的需要。誰叫你們那麼兇、霸道,自己可以,卻限制我們,不公平。 阿正,你的心情就是這樣,對吧!但是,林老師覺得,阿正花很多時間,研究為什麼大人要這樣做、或那樣做,是不是故意的,不公平…,卻很少來看看,自己想要什麼、研究自己的身體到底需要多少睡覺時間才夠,才不會打瞌睡、起不來,和為什麼到晚上自己會睡不著呢?真的很可惜。 因為,林老師覺得研究自己,才是阿正要重視的問題,因為只有自己了解自己,而且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才可以有辦法處理它,才可以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家人協調我們的需要。 當然,一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是無法和別人協調,也沒有本錢要別人相信自己有判斷的能力。尤其是對我們有教養責任的父母,更是無法信任我們,而更想控制我們了。人與人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有時候我們呈現出對自己的事情漠不關心的狀態,就會讓父母更想掌控我們喔! 所以,阿正得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原因無法入睡呢?是有太多想做的事,尚未做完,心裡擱不下來;是白天運動太少,還有太多的體力無法消化;或是很想和家人有多一點時間相處,拖晚一些,就多賺一些;還是學校有挫折不想面對,能多晚就多晚去學校,以睡晚當藉口。 聰明的阿正,有道是對症下藥,上面那一個是你的病症呢?請你為自己找出來,而林老師一一給...

到底是誰在寫字

文:林麗玲 媽媽:「哇!你好認真喔!」 小孩:「對呀!我寫很久了,不錯吧!」 媽媽:「嗯!不錯,但是有好多字還是很潦草,筆畫的順序不對,改一改才好。」 小孩:「算了,我不寫了。」 媽媽;「你這個人怎麼一點上進心也沒有,人家說一下就受不了,以後怎麼得了,況且我是為你好才告訴你免得去學校得不到甲上…。」 小孩:「煩死了!」 這是在我家常常出現的對話場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發脾氣,可是常常當媽媽說:如果…會更好,這個改一改之類的話時,我就控制不住的煩躁,煩得不想再做任何改變,林老師我是不是太過份了,我也知道媽媽是為我好,可是我就是做不來,我該怎麼辦呢? 小柏敬上 小柏你好,看了你的信,知道你很煩躁又自責,我想煩躁可能是因為心情經常在坐雲宵飛車,一下被捧的高高的,下一刻又急速地被扯下來,本來以為獲得讚賞,正高興,卻沒想到接下來的是批評,使得心情突然期待落空,沒有多的能量去看看事實是什麼吧! 如果真是如此,林老師建議小柏把自己整理好的心情,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讓媽媽了解你的想法, 你不是沒有上進心,而是心情卡住自己無法去做任何行動 。告訴媽媽你需要什麼,你就會有能量去看看自己的字那些真的要修正。比如:「只要告訴我很棒的字,其他沒被鼓勵的字,我自己會再查看,若是沒注意到被老師發現,我也會自己負責任的接受結果。」 小柏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媽媽們經常不知道她們的說話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所以,我們有義務要傳達自己的想法讓媽媽了解, 親子關係是互相的 , 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媽媽,我們就要去營造 。林老師想,當我們能把自己的想法明白告訴媽媽,而不是攻擊媽媽時,很多媽媽會很有水準的接受我們的想法而做一些調整的。 另外,林老師還要告訴小柏的是:很多孩子在不斷被大人用大人的標準要求下,會有「 不管我怎麼做,你總是不滿意,我實在很笨或干脆放棄 」的想法,希望小柏千萬不要有自己是很笨、很爛的想法。 因為,這絕對不是媽媽的本意,可能媽媽沒有別的辦法,以為只要努力看小孩那裡出狀況、出錯,立刻修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好媽媽;或是只想傳達好還要更好,要讓孩子有向上的精神,怕沒貫徹就會讓孩子不努力;也可能媽媽曾經在這方面吃過苦頭,不想讓小強再吃一樣的苦,就不斷盯著小柏。 到底小柏的媽媽是那一個?或是還有其他原因,主動去問問媽媽,你會得到答案,並且有個了解媽媽的機會。 最後,林老師很好奇,不知道小柏對自己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