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孩子的依附心



文:林麗玲
小馬,一個道地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享樂主義、絕不受任何拘束。父母和學校老師都拿他沒轍。

想當年小馬的出生,成就了爸媽的婚姻。小馬的媽媽,還來不及享受兩人親密生活的喜悅,就湮沒在不斷餵奶、半夜睡覺被打斷、為孩子把屎把尿的洪流中。

爸爸呢?期待回來能享受太太準備的美食、能好好休息。但是,不斷的期待落空後,回來的時間越來越晚。

小馬回憶兒時經驗:「他們只會兇我、打我!」

在小馬的記憶中深深烙印一幕幕「我是不受歡迎的」鏡頭。點點滴滴的日子中「看」著媽媽的煩躁,「聽」著爸爸的抱怨,「感受」著深深的冷落與拒絕。

曾聽小馬說:
「當我被同學壓在地上,爸爸說是我嘴賤,媽媽要我忍耐不要鬧事。只有兄弟會罩我,為我出征 。」

「飆車時,女生就會死抱著不放。被女孩子需要的感覺真得很爽!」

現在的小馬十六歲。不愛上學、耳洞一排、特愛與老師唱反調。兄弟一叫,絕不多想,必往前衝。在女生面前喜歡耍老大,只要馬子看別的男人,醋醰子一翻,失落的心情像無底洞般。接下來,不是歇斯底里大吵特吵,就是抑鬱到想殺了自己。「忙碌奔波」的生活絕不能停下來,只要「沒事」、「沒人」在旁邊,一陣陣襲來的孤單感,痛徹心扉。

穿耳洞的快感、兄弟的義氣、對女朋友的依戀,填補小馬從小以來依附情感的空洞。這份對依附關係失落的追尋比起找尋人生的方向更重要,也更難以克服。

小馬會繼續長大,若是沒有任何的「助力」及「意識化」,成人期的小馬生涯會如何變化?會有著什麼樣的家庭關係?而又會如何當先生與爸爸呢?

也許,你我可以推知一二。

幸運也令人興奮的,小馬在老師的介紹下找了社工師,在爸爸、媽媽支持和加入下,一連串修復依附關係的歷程開始。小馬從冷酷斜眼看父母,大吼大叫的算帳,到眼眶氾紅地訴說從小的孤單。

在社工師的引導下,小馬聽到爸爸與媽媽,回溯當時產前檢查的不安,和生下健康寶貝才放心的點點滴滴。小馬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在你們心中存在過。」

看在社工師心中,了解憎恨、挫折的關係正在溶解,也許修復的路還很長,小馬和父母都需努力。但是透過「後天」情感的涵養,慢慢學習昇華到自己珍愛自己。當「無底洞」不再無底時,確立存在的意義和追尋自我實現的人生才會真正回到小馬的手掌心。

也許,還有眾多原因交織著影響小馬,但不可否認依附關係確實是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基礎與原點。許多國內外研究也証實孩子的自信、自尊、情緒穩定性、獨立自主、建立親密關係等能力深受早期依附經驗影響。

假若,在小馬呱呱落地時,爸爸與媽媽的雙心多一些準備,也許更能聯手守護小馬的依附心。那麼,小馬情感成長路會少一些荊棘,面對孤獨時,心會多一些安定。

載自友緣月刊140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