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off」&「on」學
Vivian畫
文:林麗玲
很久以前,有三對夫婦同時向上帝祈求賜給他們一個健康、聰明、勇敢又有愛心的孩子。正如所願,每個家庭隔年都生下了一個小寶寶,也開始快樂又忙碌的生活。
二十年後,這三對夫婦又來祈禱。第一對說:為什麼上帝要這樣對我們,孩子現在成了暴戾的人。第二對說:請救救孩子,他自私、貪婪,又一無所長,怎麼辦?第三對說: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如此良善的孩子,他智慧、熱情又有愛心,真是我們快樂的泉源。
此時一道聲光傳出:「我給你們一樣可愛聰明的小孩,雖然每個孩子特點不同,但是他們的潛能都足以成為社會的驕傲。但是,你們之中,有的悉心研究培養;有的漸失去耐心,不去尋求方法,粗暴、隨意地對待孩子,以致孩子越來越駑鈍,或走上歧途、、、。」
經過時間河的淬洗,每個家庭充滿希望的開始,卻有了不同的結果。孩子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父母內心的一切。父母快樂,孩子快樂;父母暴躁,孩子也暴躁。
現在的家庭放眼望去,男女主人工作時數長,候鳥(夫妻某方必須離家工作)、雙薪、單親家庭雨後春筍般出現,家庭已經不是以前的家庭。親子間,忙碌地幾乎忘了抱人與被抱的感覺。
不管貧富,「沒空」、「急忙」、「教養外辦(食、育、樂等)」構成父母日記的內容。
但是我常想:「沒有時間和小孩生活,那裡有家庭生活教育呢?」
所以,怎麼讓家庭「忙亂生活」off,「平心靜氣的教養」on起來,相信是當代父母大大的挑戰。不過想想,假若,「智慧、熱情又有愛心」是二十年後的孩子,就讓我們攜手挑戰吧!
父母off學:
1.疲累時放輕鬆:不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給自己留白、散歩過生活。
2.急先鋒變慢郎中:不馬上用自己的答案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一起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
3.咒罵前先暫停:情緒糟的想咒駡、數落孩子時,讓自己離場休息,緩一緩,想想「問題是什麼?」、「要教什麼?」,直到有答案再面對。
4.轉自責為包容:自責多可能變成補償、溺愛出現,對孩子不盡然適當。每天找件事鼓勵自己,也感恩合作教養的另一半。當包容力變大時,智慧也就由然而生。
5.困惑時尋資源:給自己off機會,找信任的教養資源,消化壓力,學習教養新辦法。
父母on起來:
1統籌管理與教養小孩有關的合作關係:主動與另一半、媬姆、阿嬤、阿公、老師等協商合作機制,對孩子的教養事業進行目標管理。
2.增強孩子發展的優勢因子:用顯微鏡找尋孩子的特色,培育他;用放大鏡看孩子努力的部分,鼓勵他。
3.經營溫馨的家庭氛圍: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候,每星期應有至少一次與孩子輕鬆用餐;每週規劃和孩子一起玩的時間(如:棋、牌、唱歌、打球、散歩運動等);睡前與孩子分享自己小時候或家的往事。
4.與孩子一起體驗生活:如定期與孩子完成一件事,如:打掃、種植物、把散亂的照片整理成家庭照像簿、出遊。
5.愛與歸屬的提供: 每天15分聽聽孩子〞擔心什麼?害怕什麼?生氣什麼?快樂嗎?滿足嗎?〞,讓孩子的情感有依歸,且透過訴說找到新的生命力。
載自友緣月刊156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