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09的文章

品德教育從家做起~適時Say:「sorry!」

文:林麗玲 Super Junior的「Sorry、Sorry、、」紅翻天,頓時「Sorry」成了許多人的共通語言。彷彿嘴說了,手搓了(Super Junior舞蹈動作),很多僵住的場面就笑笑化解了。 我想這首歌會爆紅,除了帥哥、加動感及kuso感,它勾起了Say:「sorry!」的重要性,讓大家在金融海嘯、裁員、無薪假、H1N1、、、的襲擊下,保有了 輕鬆的說:「sorry!」及希望被說:「sorry!」共感吧! 其實Say:「sorry!」不容易。尤其要說的 不卑不亢、又能暖化彼此的關係,讓事情順遂進行可是需要學習的修養與品德。 從事親職教育這麼多年,加上親身當媽的經驗,真的大聲告訴你,在家中、或與孩子間Say:「sorry!」還真的需要練習哩! 比如說:當提出需要的人口氣衝、或提出的需要不太合理時,要回應的人說:「對不起,不能滿足你。」,真是難。一起看下列場景: 場景(一)下班接小孩時: 小孩:「為什麼你這麼晚才來接我!」(os:我好害怕你發生什麼事) 爸爸:「你幹嘛那麼兇,我已經趕得很急,我又不是故意的,才這麼一次,你就發大脾氣,真是的。」(os:我已經很怪自己了,你怎麼還不體諒我) 場景(二)晚餐飯後: 母親:「很煩哪!為什麼吃完飯不把碗收起來 !」(os:我好累,家事都是我的,從來沒有人關心我或主動幫忙我) 小孩:「喔!」,但仍沒有行動 。(os:電視正演的精彩,我不想離開) 母親:「我現在要洗碗了,快點!」( os:還是不理我 ) 小孩:「我在看電視,你拿一下又不會死。」( os:真掃性 ) 場景(三)小孩回家時: 小孩被推選為模範生,興高采烈回家,一看到媽媽就說:「媽,我們今天去吃比薩。」( os:真想和媽媽分享快樂 ) 媽媽:「為什麼要吃那種油炸的東西呢?」( os:已經煮好了,又不吃,真煩!) 小孩:「你不要就算了。」( os:媽媽真小氣,限制又多 ) 在以上的情況下,說什麼對不起,沒把孩子「痛批」一頓就已經很客氣了。再加上若把〞對不起〞視為〞我錯了〞。認為說對不起等同我不好,於是對不起就代表自責與挫敗,有「權威的父母」怎能啟口。 另外,人也容易帶著自己主觀的情緒(如:他一定在罵我;她一定是故意趁我看電視故意吵我的;他又要搞我了等等)來聽對方的話,如此一來就更不可能有客觀的能力和清澈的判斷力了解表面言語下的真心意。當然更說不出「sorry!」嘍。...

讓少女在您的情感滋潤中獨立

圖片
圖:Vivian(2008) 文:林麗玲 「手機講這麼久,到底在講什麼?重要事說說就好。」這是許多父母對青少女常有的反應。 但是,不管父母如何抱怨, 想和朋友在一起分享想法、心情的親密需求 是青少女友誼的主要部分。 在這份關係中所包含的親密和信賴,將會填補青少女以為想要達到「獨立自主」就得從父母處「分離」時,內心所留下的空虛。 所以,青少女的友誼比其他任何時刻的友誼都來得密切、深厚。透過友誼,青少女還可以學習面對社會衝突與解決人際的問題。因此,朋友對青少女而言帶來許多重要而有價值正面影響。然而,青少女的友誼也有許多的誘惑,尤其又碰上兩性的課題,更是許多青少女的父母常常擔心和害怕的。 如何在青少女想要「分離」,但又需要大量情感安定的青澀年華,可以在受傷、不安時,於父母面前卸下「獨力自主」的面具,維持可以安心求助的親子關係,是身為青少女的父母們最大的挑戰。 當然,想成為當女兒的外界友誼讓她悲傷或困擾時,能把自己視為重要資源,是必須在平常時候打好情感基礎,及認清女兒是一個獨立個體,才能讓她在有需要時,能對你敞開心胸,接受你的幫助與支持。 身為青少女的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1. 說話前先認真並真誠地傾聽她的想法。如果不方便也能明白告知女兒,這樣女兒才能視您為一個很棒的討論對象。 2. 經常關心她的興趣與喜好。如:這麼有興趣做「某事」,或這麼喜歡「某人」一定有妳的道理!說說看妳的想法是什麼呢?取代批評與指責,如:整天只會做「某事」或與「某人」混在一起,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意義。 3. 在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充份給予女兒自我決定的自由。當孩子認知自己是有自主權時,在她生活中一些重要議題與抉擇上,才會考慮和聽得下您的意見與觀點。 4. 當不確定忠告或意見是她想要的,請提出問題。如:「手機費用如果很高怎麼辦呢?」 5. 讓女兒保留一些私密的領域(如:不翻看日記、不私自拆她的信、敲門再進入女兒房等等),如果還帶著「我是妳父母要知道妳的全部」的想法,而過度侵入,只會讓女兒更防守,而對外界的情感誘惑無免疫力。 女兒的朋友絕對會影響她,但並不表示父母就成為無可施力的人。然而,對女兒的影響力則端看我們和她發展的關係而定嘍! 讓青少女在與父母能保持親密的關係下,成為青少女心中最溫暖的依歸,開展獨立、發現自我、享受能讓自我提昇的人際關係吧!

親子間不可承受的輕

文:林麗玲 常聽許多朋友抱怨:「唉!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和自己的爸、媽好好說話,不是二、三句就衝突起來,就是沈默相對。有時只能藉由看報、看電視才能勉強在一起。」對於這樣的親子關係,成人子女心中,總有著滿滿的無奈與沈沈的遺憾。 時空移轉,當這群成年子女朋友,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卻也同樣的在抱怨,只是現在抱怨的內容變了,變成:「奇怪,我努力了半天,幫孩子安排好生活細節,好心提醒孩子,小心、認真、、、,居然孩子常不領情,還對我大小聲。怎麼會這樣呢?」 我和父母,我和孩子,如此單純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無形地在點點滴滴生活中,築起一道高高的、充滿刺蝟、拒絕的牆。 許多鏡頭,想想可能就發生在你我之中: (一) 小孩:「你不公平,為什麼只買給妹妹米妮娃娃?!」( 心中的OS:我也好想像妹妹一樣 ) 母親:「你在用什麼態度說話!小時候不是也買一堆汽車,你忘記了嗎?」( 心中的OS:為什麼你總要計較我愛不愛你,為什麼你總要像爸爸一樣對我大吼大叫) (二) 母親:「寶貝,我已經說了好幾次請你把臭襪子放進洗衣桶 。」(心中的OS:我好累,家務都是我的,從來沒有人會主動幫我的忙。) 小孩隨意回應:「喔!」,仍是忘情地在玩著自己的電腦遊戲。( 心中的OS:我正努力想破關別打擾我。) 母親:「我現在就要洗衣服了。」( 心中的OS:你快點來做,不負責任的傢伙。) 小孩:「幫我拿一下又不會死。」( 心中的OS:為什麼總要在我最需要專心的時候來打擾我。) (三) 小孩被推選為班長,興高采烈回家,一看到媽媽就說:「媽,我們今天去吃牛排。」( 心中的OS:真想和媽媽共享榮耀。) 媽媽:「為什麼?」( 心中的OS:我煮了老半天,小孩又不吃了。) 小孩:「你不要就算了」( 心中的OS:媽媽一定又不同意。) 媽媽:「我就知道你根本就隨便說說。」( 心中的OS:就想測試我,不能亂無法則。) 小孩:「對啦!我隨便說的。」( 心中的OS:哼!我就知道你是小氣鬼,一點不在乎我。) (四) 小孩:「別人暑假都出國玩,我也要。」( 心中的OS:我好想和家人一起渡假喔!) 爸爸:「那你就去當別人家小孩好了。」( 心中的OS:我忙著努力工作才有飯吃,壓力好大出去玩怎麼可能,居然拿我和別人比!) 小孩:「我又不是說這個!」大哭。( 心中的OS:我好急,我只是想出去玩嘛!我怕爸爸拒絕我。) 爸爸:「哭什麼!」( 心中的OS:好煩,...

挫折與希望

圖片
圖:vivian 文:林麗玲 有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童子軍為了即將到來的全鎮團員大會,努力地背講稿與走位,每天下課時,團長陪著他在偌大的操場預演。終於,展現成果的日子到了。所有的小童軍、師長和村里代表,及小童軍的爸爸、媽媽,在台下全神貫注準備聆聽。可是,小童軍卻忘詞枯站在台上。台下開始噓聲四起,五分鐘的內容,吱吱唔唔花了三十分才完成。本來抬著頭與有榮焉的爸、媽,頭低得不能再低了。 就當小童軍邁著沈墊的步代往後走時,站在最後方的團長趕忙著跑上講台,在小童軍未下階梯前拿起麥克風說:「童子軍最重要的使命是做有勇氣的事,今天我們的在小童軍身上看到高操的童軍精神,他本來可以忘詞退場、或哭鬧,但是小童軍卻沒有,仍勇敢的把講稿完成、、、。」 台下掌聲響、爸媽展笑顏,更重要的是小童軍的眼神由晦暗變成炯炯有神。 只有一念之間,只需從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量,就能化危機為轉機,化挫折為〞希望〞。 換個角度想,事情不全然只有負面。 挫折與希望,是並存在同一事件中。 小嬰兒從溫暖又全然包容的母體離開,生理經歷一連串穿過產道的挫折。但,也因此展開學習自己呼吸和當一個獨立的人。 幼稚園裡有人和小孩搶玩具,想要獨玩,卻無法如願是挫折。但,從此孩子也將走上〞還有別人和我一起〞團體生活和合作的人生。 有許多功課要做,但又想玩〞天堂〞,內心擺不平,是挫折。但,也是一個學習資源有限,慾望管理的絕佳入口。 辛苦創業,卻血本無歸,是挫折。但,研究失敗的原因,搞不好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詮釋生命的價值,活的更有意義。 無法抗拒的水災、旱災,也提醒我們要保護大自然涵養水的本能,節約水的態度。 挫折經驗是滋養成功或是推向沈淪,最大的關鍵是我們用什麼眼光解釋挫折。如果團長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的漫罵,如:怎麼會這樣呢?辜負練習這麼久,真讓我們丟臉、、、。那麼小男孩的反應又會是什麼呢?會有自信再站在台上嗎?內心會昇起對自己什麼想法呢? 沒有寒風刺骨,那有梅花撲鼻香。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過程必定有許多挫折的經驗。經常樂觀的人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接受環境打擊,經得起挫折,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 讓我們一起約定共同成為自己和孩子〞希望〞的推手吧!

小學新鮮人─親師篇

圖片
文:林麗玲 新的學期開始,一群小學新鮮人即將展開一個跨出家庭,探索更大的世界、社會的旅程。 每當此時,身為這群新鮮人的爸爸、媽媽們也如同孩子一般地,要面臨新的挑戰。尤其和老師要維持什麼樣的關係是許多家長很困擾的問題,再加上自己就學時和老師的經驗隨著孩子上學一一浮現,帶著這些過往的經驗,並看著小孩的樣子,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會用什麼樣的心情與態度來看待孩子和老師間的小學生活適應呢? 到底用什麼態度、方法幫忙孩子、自己和老師才能維持正向積極的關係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在親師關係中,一般父母的擔心: 1.如果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會不會因此不喜歡他,討厭他? 2.如果老師在聯絡簿上,有要求孩子改善的字句,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得罪老師,及被老師認為我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3.想到老師我就害怕,將來如何和老師溝通呢? 4.若是碰到我不滿意的老師我和我的孩子怎麼辦? 然而,孩子又有什麼心情呢: 1.新的老師會不會很兇、會不會打人? 2.媽媽會像以前一樣只為老師說話,而不和我站在同一國嗎? 3.老師會不會出很多功課,考試考不好會怎樣? 在彼此都有一些心情及擔心下,在親師關係中,父母可以做的事是: 1.陪孩子了解老師的規則並找到孩子自處的方法。 讓孩子學習有力量適應真實的社會,比不斷地幫孩子選老師與用我們的力量來干預老師更對孩子有意義。 因為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和環境的關係,以發展出能面對它的有能感。所以,當孩子提出:「老師好兇,會打人,我好怕」時,問問孩子:「老師什麼時候會打人呢?被打的小朋友當時在做什麼呢?如果是我們上課很想講話時怎麼辦呢?」 不斷地提問題,帶孩子澄清出環境的規則,當孩子有能力看清楚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時,也就可以有餘力發展因應的方法。 2.和老師成為合作體: 不是只站在老師這一方,如此孩子會倍覺孤單;也不是總和孩子一同批評老師,使得孩子失去可以學習的機會。而是和老師成為合作體,共同以幫忙孩子學習為最大目標,用一種媒介者的角度,經常把老師的意見告訴孩子,並問問孩子的想法及解決法。 如:「老師告訴我,他認為你的字太隨便,你認為呢?打算怎麼辦呢?」。也經常把孩子在家裡的狀況告訴老師,以請老師幫忙的立場和老師溝通,讓老師更了解我們的孩子。如:「我發現當孩子看到老師在作業本上鼓勵他寫得很棒時,孩子好開心,對於寫字就更有動力,謝謝老師。」 另外,和老師溝通還要注意以不批評、不教導,尊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