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孩子自律能力

培育自律能力工作坊


請投資孩子的自律而非他律


我在大學任教的時候,與學生約定期中交學習報告,但是到了要交報告的時間,卻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太忙了,所以沒時間寫報告。」

「老師沒說怎麼寫,所以我寫不出來吔!」

還有人是沒有封面,沒有標題也沒有裝訂,就交出好幾張分散的單張內容。

天哪!這完全是「我等著你告訴我,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怎麼做?」的學習態度,而他們目前都是大學生吔!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應該是充滿樂情、積極主動、求知若渴的大學生,變得消極被動、等著別人告訴自己怎麼辦的年輕人?

我想了想,也許是「他律」教育下的典型面貎

面貎一:被動

總覺得自己受環境左右、無法獨立思考,到最後無法產生主導或推動事情進展的能量。
這樣的孩子,通常是事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遇到問題時,經常被越俎代庖,久久之就養成習慣別人解決問題的生活模式。

面貎二:反抗

與面貎一極相反的,在大人想要掌控一切,希望「照我的話去做」的要求下,慢慢陷入情緒性反抗,一股腦兒為反對而反對,彷彿反對才能証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漸漸形成,常常用有形無形「舉起拳頭或中指」的方法面對生活。

面貎三:逃避


在乎別人的感覺,多過自己的想法。覺得與父母意見不同會被責罵、或擔心被遺棄,不知道如何面對,但內心又想做自己。在無法明目張膽的自我主張下,常選擇逃離責任,或帶著莫名的罪惡感偷偷做。

三種型態,相信都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演變,更沒有父母在「教養」時,是以教出「被動」、「反抗」、「逃避」的孩子為目標。但是,我卻不斷發現,有許多這樣的青年人。

也許,他們沒有機會在幼兒、兒童時期體驗自律的學習,而延宕至青年、成年期,必須在情感上、職涯上、人際上受苦,以較高成本代價,學習「自律」的能力。甚至,錯以為「自律」就是不管別人,而造成與父母的對立或情緒上的衝突,形成緊張的親子關係,讓身為父母的人不僅無奈,也感到十分挫折。

因此,當孩子童年時期出現〞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功課!〞的學習態度時,父母能「花費」時間與智慧,嘗試學習避免一出口就說:「就是先做功課,其它免談!」我定規則的他律教養方式,轉移到幫助孩子自己定規則,如:「想要遊戲,也必須時間內完成功課,你打算怎麼辦呢?」的自律教養方式,才可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累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自己設定執行目標、嘗試行動、評估修正」自主自律的能力。

否則,就得於孩子展翅啟航的年歲,支付高額學習自律的代價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