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迷思

作者:林麗玲
小明今天一回家,就把書包扔下,跑到廚房跟媽媽說:「媽媽,我要買一雙新球鞋。」
「你的球鞋還好好的,為什麼要買新的?」
「可是現在有新出來的喬登球鞋,酷斃了,我要去買一雙來穿。」
「你明明有一雙鞋,幹嘛再買一雙,你又穿不了那麼多,等壞了再買。」
「不要啦,我就是要買嘛!晚一點就買不到了,快點啦!給我買啦!」
「不行,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媽媽最討厭了,小氣鬼!每次都說我,你自己還不是一樣,每次都買很多衣服,你就可以買,為什麼不讓我買!」
然後小明就回房間,大力的把門關上,留下一臉錯愕的媽媽,心裡想:是不是自己真的很小氣,不過是一雙球鞋罷了,難道是自己太計較了嗎?不過幾仟塊、、、。

這樣的鏡頭您熟悉嗎?如果是您,您會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呢?在我的經驗中,常常發現許多父母親在面臨這樣的事件時,會陷入思考的困境。比如說:
「如果小孩要求,我就買,會不會讓小孩不懂得珍惜,養成浪費的習慣?」
「孩子提出需求,不能滿足他,我是不是太殘忍了,一個好媽媽應該能滿足孩子的需要!」
「以前小時候我們生活好苦,想買的東西都買不到,現在我有能力了,應該要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

這些想法,出現在父母心中,同時也左右了的行為。甚至當夫妻兩人的想法觀念不一致時,一方買給小孩,而另一方卻加以阻擋時,更引起進一步的家庭衝突。
讓我們先來想想:「為什麼孩子會不斷的想購買名牌?」

除了廣告的吸引、媒體的炒作因素之外,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是想藉由擁有名牌,來滿足自己能夠擁有和名牌的廣告偶像一樣的能力或魅力的幻想空間(如果我能穿上喬登球鞋,我就能和喬登一樣的神奇力量);某些孩子則是為了彌補某些方面的挫折感,如功課或球技差,因此想由球鞋來告訴別人我很厲害;也有可能是為了某種自卑感,因而想由擁有名牌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從眾心理,由於發展時期的心理需要,藉由和別人一樣而感到安全。

不管孩子的出發點為何,但是使用名牌或購買名牌的行為本身並沒有好壞可言,他只是代表一種或多種心理狀態(上述的原因),重要的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在這時候,要以什麼教育理念來教導我們的小孩,這才是家長需要關心的問題。
在孩子想擁有名牌的行為過程當中,它牽涉到管理慾望的能力。怎麼說呢?我們可以由前述的心理原因分析發現,許多的出發點都是因為別人而做(如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孩子的焦點都放在別人身上,缺少思考。若是在擁有的過程當中,也是因為父母的因素而決定買或不買,則他也沒有機會學習管理自己的慾望,如:到底我為什麼要買?我需要現在買嗎?我可以如何靠自己的力量來擁有它?甚至養成我的需要是別人要來滿足我,若是沒有滿足我,就是別人的錯的想法。
一個具有好的慾望管理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具備了解自己需要的能力,然後去思考自己擁有什麼資源可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並去嘗試看看,不管結果如何,都能負責任,從結果中學習經驗。

例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小朋友看到電視廣告的產品,就嚷嚷要父母買給他。這時如果父母不立即拒絕他,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如贊成他以自己的零用錢去購買,則當他買入之後,自然會去評估自己當初所做的決策,若是不好,則他便能夠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到某些成長的經驗,也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資源,自然不會有父母出錢而不珍惜的情形發生。

建議父母在處理孩子與名牌之間的問題時,可以有以下的幾種做法:

一、父母以身作則:我們在購買物品時,能夠常常思考自己購買的出發點及需求,並與孩子分享您自己的財務計劃,如何用有限的預算來滿足慾望(必要的時候會延宕滿足的時間)。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也能學習到正確處理慾望的角度。
二、提供適當的資源:在您每個月的家庭預算中,加入一筆孩子的零用金預算,根據年齡的不同,每個月給予適當的零用金,以便孩子有一筆錢,能夠自行計劃與支配。
三、引導孩子思考:當孩子提出需要時,第一步就是試著了解他真正的需要(是需要一雙鞋還是想和別人一樣),接下來去思考可以用的資源有多少(想用多少錢來購買),找出可以滿足的方法有那些(去百貨公司或專賣店買或夜市),並陪他想想每一個方法的優缺點,最後請孩子就這些方法找出一個去試試看。
四、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在孩子使用他的零用金時,請不要給予太多的限制,讓孩子能夠充分的運用他自己擁有的資源(他才不用花腦筋動用別人的資源)。不論嘗試的結果是好是壞,都給與鼓勵,因為每一個嘗試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鼓勵的,至於結果如何,可以陪孩子去思考,以作為下一次作類似決定的參考依據。
讓孩子透過這樣的過程來學習管理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被慾望所控制,這種能力將是他一輩子受用無窮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勝利組?!

那些年我們也有的孤單

挫折與希望

擁抱黑暗的光亮

8月5日邀請您與家人一起來個~ 正念親子遊戲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