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孩子不只是想要「討拍」!原來智慧的安慰話語能幫他一把

圖片
孩子不只是想要「討拍」!原來智慧的安慰話語能幫他一把 資料來源:林麗玲老師/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 你常這樣安慰孩子嗎?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孩子:「我好差喔,理化都搞不懂。」 母親:「你國文和英文都很好啊!」 孩子:「同學都罵我、取笑我,不和我玩。」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書等。」 大人不斷說著:「你還有其他地方很棒」、「沒關係」、「不用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 也許是怕孩子持續著受挫的情緒,無法向前;也許是一種習慣,快快跳過情緒,自動進入「給建議、該怎麼做」的模式;也或許,一直以來,誤以為「這就是安慰」。 然而,傳達不要擔心、不要在意、不要難過的移轉、或抹去挫折情緒及煩惱,真的能安慰人心嗎? 舉個例子:試想今天公司要交份文件,寫了又寫,自己仍是很不滿意,覺得怪怪的。這時,旁人告訴你:不會啊!已經很好了,我都沒辦法寫成這樣,你已很厲害了。或者說:你想太多了,我覺得這樣就好。 此時你心理的感受是什麼?有被安慰嗎?還是心情仍沉甸甸地,雖然聽著,腦中卻卻始終盤旋著自己解不開的挫折謎題,感覺糟透了。 假若,這時旁邊安慰的聲音是: 「對文件你感到不是很滿意,對不?」 「對這個有不滿意的想法,你的心情?此時有什麼念頭跑出來呢?身體的感覺是?」 「先放下評價好不好或對不對,深呼吸,放鬆一下身體,也許再回來看看文件,就有靈感哩!」 「好還要更好,這是你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喔!」 「哪個部分是你目前最不滿意的?你認為問題可能是什麼呢?」 「以客觀的立場,我看到的是同時有許多主題,也許取決一下最想談的重點,你覺得呢?」 「你能在不滿意的心情中,持續做著,想著怎麼突破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真不簡單。」 …… 您會有什麼感覺? 安慰並非抹去不舒服,而是陪伴一個人能好好品嚐當下的挫折,充份覺察挫折的身體感覺、心情、想法,從在乎的挫折中,找到隱藏其中的意義與資源。 因為怕孩子一直困頓著,或不忍孩子難過沮喪,想拿掉孩子的痛,要孩子不要看情緒,忘記它、忽略它,就好像不斷地告訴孩子掩蓋及避開當下。急著推孩子的心往未來看,讓孩子沒辦法清晰知覺當下出現的感受、想法和問題是什麼?當然,也就無法清明...

永遠只說「再好一點」 反而讓孩子更挫折!

圖片
永遠只說「再好一點」 反而讓孩子更挫折! 資料來源:林麗玲老師/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 2016年10月14日 文:林麗玲老師/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 風和日麗的午后,走過公園,耳際邊傳來一聲又一聲的歡笑。我好奇地望向聲源,看到一對父子正玩著球。心想這年頭會陪孩子玩的爸爸增多了哩!所以,忍不住又多看了一會兒這對父子的互動。 四歲左右的兒子,開心雙手抱球,嘿休努力把球丟向爸爸。雖然準頭不足,方向多變,爸爸也身手矯健,一球不漏。真是好個親子樂喲! 正當我正沈浸,也大口呼著笑開懷的空氣時,好景不常,親子樂畫面卻開始變調。就像是有人拿了水彩從上倒了黑,情景轉成不斷說著:「快!快!丟出來。」、「你再用力一點!」、「再來,再來!」……,聲音急切,表情近似煩躁的父親,和一個臉色沈重、眼珠子含著水,有氣無力的丟弄著球的兒子。 發生了什麼呢? 喔喔,原來這個一抹黑的東西是~每當兒子丟出球,似乎碰到極限距離時,爸爸身子又往後退了一步。球就在一次又一次,將要成功達陣到爸爸手中時,失敗了。 我們常希望孩子持續一直進步,一直超越。也常拿水往低處流,人要往高處爬,好還要更好,來教育孩子。所以,當孩子初學爬的時候,拿著鈴鐺吸引著孩子,當孩子快到了,鈴鐺又往後退。孩子開始學往上跳時,手快碰到了標的物,標的物又往上移了。初學寫字時,好不容易寫完了,卻要被全擦掉,因為字超出格子、或寫得不工整。 也許我們是帶著求好心切的不安,如:不滿意自己常安於現狀;遺憾小時候沒人盯;不要求就會懶惰不長進,或是自己已習慣這樣要求自己完美,亦或是一心認為孩子的能力就代表著自己的水準……,等等念頭心情影響,而不斷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 在這種要求下,也許孩子會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孩子的心卻常因此受苦著~抱著一定要有好表現,內心總是緊繃與焦慮,縱使外界都認為很棒了,內心總是快樂不起來,總是不滿意自己的成果。 老實說,無論如何往目標前進、求好突破的想望,是我們一直以來破關斬將的好幫手,它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技能、更賺到許多成就與掌聲。但是,人生若只有「求好目標(doing)」模式,生命將少了享受當下,領會「同在(being)」滋味的風景與美好。只有目標,而忽略當下的存在,容易讓人身心失衡及耗竭,在臨床經驗中,我發現孩子的外顯的行為可能有易緊張、咬指甲、沒自信、易放棄、或一點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