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只是想要「討拍」!原來智慧的安慰話語能幫他一把
孩子不只是想要「討拍」!原來智慧的安慰話語能幫他一把 資料來源:林麗玲老師/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 你常這樣安慰孩子嗎?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孩子:「我好差喔,理化都搞不懂。」 母親:「你國文和英文都很好啊!」 孩子:「同學都罵我、取笑我,不和我玩。」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書等。」 大人不斷說著:「你還有其他地方很棒」、「沒關係」、「不用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 也許是怕孩子持續著受挫的情緒,無法向前;也許是一種習慣,快快跳過情緒,自動進入「給建議、該怎麼做」的模式;也或許,一直以來,誤以為「這就是安慰」。 然而,傳達不要擔心、不要在意、不要難過的移轉、或抹去挫折情緒及煩惱,真的能安慰人心嗎? 舉個例子:試想今天公司要交份文件,寫了又寫,自己仍是很不滿意,覺得怪怪的。這時,旁人告訴你:不會啊!已經很好了,我都沒辦法寫成這樣,你已很厲害了。或者說:你想太多了,我覺得這樣就好。 此時你心理的感受是什麼?有被安慰嗎?還是心情仍沉甸甸地,雖然聽著,腦中卻卻始終盤旋著自己解不開的挫折謎題,感覺糟透了。 假若,這時旁邊安慰的聲音是: 「對文件你感到不是很滿意,對不?」 「對這個有不滿意的想法,你的心情?此時有什麼念頭跑出來呢?身體的感覺是?」 「先放下評價好不好或對不對,深呼吸,放鬆一下身體,也許再回來看看文件,就有靈感哩!」 「好還要更好,這是你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喔!」 「哪個部分是你目前最不滿意的?你認為問題可能是什麼呢?」 「以客觀的立場,我看到的是同時有許多主題,也許取決一下最想談的重點,你覺得呢?」 「你能在不滿意的心情中,持續做著,想著怎麼突破才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真不簡單。」 …… 您會有什麼感覺? 安慰並非抹去不舒服,而是陪伴一個人能好好品嚐當下的挫折,充份覺察挫折的身體感覺、心情、想法,從在乎的挫折中,找到隱藏其中的意義與資源。 因為怕孩子一直困頓著,或不忍孩子難過沮喪,想拿掉孩子的痛,要孩子不要看情緒,忘記它、忽略它,就好像不斷地告訴孩子掩蓋及避開當下。急著推孩子的心往未來看,讓孩子沒辦法清晰知覺當下出現的感受、想法和問題是什麼?當然,也就無法清明...